2019-10-29 16:11:13 中国能源报
10月11日,工信部发布《关于2017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情况的公示》。新一波补贴清算结束,企业能拿到钱了,本应“皆大欢喜”,但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补贴审核政策愈加严格,“想拿钱,不容易”。据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车辆信息表》(以下简称“审核信息表”)显示,企业申报补贴的236881辆新能源汽车中,207409辆通过审核,申报的244.14亿元中,约有220.27亿元通过审核。
那么,究竟是哪些企业的产品被“卡掉”?补贴遭核减又是为何?
“2万公里”标准筛掉大批车辆
通过统计“审核信息表”可以发现,被裁定不合格的车辆中,2年内未行驶够2万公里是其补贴遭核减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初期,虽然战略方向没问题,但确实在具体操作上需要改进。比如,某些车企利用政策漏洞,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非法获得“补贴”。随着行业不断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审核愈加严格,补贴的“空子”也越来越难钻。
此前,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为堵住新能源汽车“骗补”漏洞,国家从2016年起对新能源汽车提出了里程要求,非私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要累计行驶3万公里才能领取国家补贴。结合业内反映的实际情况,2018年出台的补贴政策将运营标准降到2万公里。
对行业来说,2万公里成了市场检验车辆实际运营情况的一把“尺子”。就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审核标准有所放宽,仍有一部分车辆无法满足“尺子”要求。
据统计,本批次获得补贴最多的三家企业为宇通、比亚迪和中通。部分车企核减数量与申报量比率惊人,比如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申报1312辆,未通过审核的数量为1162辆,绝大部分原因为“国家监管平台核定的行驶里程数不满足2万公里”。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本次核算的补贴是清算2017年的账,两年内运营里程还不足2万公里的车,或许确实是‘销售’出去了,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产生了车辆闲置问题,这样的情况自然拿不到补贴。”
记者也注意到,曾因“水氢汽车”引发舆论关注的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本次也通过了补贴审核,补贴额为11814万元。
部分车辆未接入监管平台
据统计,除行驶里程未达到“2万公里”外,其余大多数车辆是由于未接入国家监管平台,或上传数据不符合政策和国标要求等原因被核减。而且,负责里程数据核定的也是国家监管平台。
记者梳理发现,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是工信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新能源汽车运行监管所建立,是全国乃至全球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
该监管平台采用“企业—地方—国家”和“企业—国家”两个途径的传输,在国家平台对两组数据互相验证核实,并且在车端安装车载终端,监控并反馈所需行驶数据。在2017年1月正式运行,到2018年7月5日,平台累计接入新能源汽车已突破了百万辆。
而根据工信部规定,要求建立企业、地方、国家三级监管平台,企业新生产的全部新能源汽车需要接入企业监测平台并与国家平台完成对接。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的数据量远比传统燃油车要大,部分企业自行构建的新能源汽车信息平台架构扩展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一些特殊情况。
另外,也有不少车型因核心零部件核定问题,拿不到补贴。部分企业的部分车型因电池组能量密度与推荐目录参数不一致被核减,还有新能源车型因驱动电机型号与推荐目录不一致、关键零部件发票信息与推荐目录不一致等原因被核减。(■本报实习记者赵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