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1 09:31:45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我国的电力工业伴随新中国的发展,也走过70年的峥嵘岁月。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我国电力工业的热词非“市场”一词莫属。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电力工业经济机制的发展轨迹通常分为分散起步-发展联合、规模效益-红利达峰、市场改革-提高效率、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四个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阶段踏上了与他国不同的道路,在处于市场改革-提高效率的阶段肩负着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任务,也为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带来更大难度。需要强调的是电力工业市场化是站在前两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国长达近70年的前两个阶段已为电力工业经济机制走向市场化提供了各项必备条件,使得市场化成为当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
电力供应能力宽松
是市场化的首要条件
从国际经验来看,电力市场机制建设一般始于电力供应平衡有余的时期,电力系统需要具有较强的保障和供应能力。我国电力工业经过70年发展已完全满足这个条件。194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年人均用电不到8千瓦时;197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5712万千瓦,年人均用电量261千瓦时;201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19亿千瓦,年人均用电量接近5000千瓦时。70年电力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发电装机增长超过1000倍,发电量增长超过1600倍,人均用电量增长超过630倍。在电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促进高速发展的“助推器”,第一是80年代我国提出了“多元化、多渠道投资办电”,全国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许多地方发电集团和外资发电企业,增加了发电投资的来源,加快了发电投资的速度。第二是2002年,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厂网分开,成立了五大发电集团,采用滚动发展的方式,通过同业对标提高效率,满足了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电力需要。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国家对电力项目管理形成了依据基准利用小时审批发电项目、核定发电标杆电价,以及年发电计划分配制度,这套计算利用小时审批项目、给与电价、分配生产计划的制度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的“管生又管养”制度,是过去近20年供应能力大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经过电力行业体制机制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到2012年,我国彻底在电力工业史上第一次全面摆脱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而后煤电的利用小时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状态,标志着电力供应能力已经能够基本匹配我国经济发展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这样我国的市场化建设就具备了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可以把发展目标从“用得上电”转向“高效用电”。
电网输送能力的充分提高
为市场化提供了网络条件
电力市场是依托于电网的市场经济,电网是电力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网络条件。对电力市场主体来说,没有充分发展的电网,如同缺乏强大物流公司背景下的买家和卖家,交易无法最后完成,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减弱。70年来我国电网发展历经了从孤网到区域电网,再到全国电网覆盖到村的发展历程。1949年,我国电网是典型的覆盖率低、连通性差、电压低的孤网型电网,只覆盖少数大城市的部分地区,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孤立电厂和相应的低压供电。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电网覆盖率已经发展为接近一半,电网主要以相对孤立的省级电网、城市电网为主,电网间并不互联。2002年开始,“厂网分离”使得两网尤其是国家电网有动力重点建设跨大区联网,从而建成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2011年青藏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标志着除台湾省外,我国各省域电网全部实现联网,全国形成了电网互联的格局。截至2018年,全国电网已经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北、南方六个大型区域交流同步电网,除西北电网以75万伏交流为主网架外,其他电网均以50万伏交流为主网架,华北电网和华东电网建有100万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县、乡、村、户通电率达百分之百的态势。我国电网的发展水平,使中国电力市场的顶层设计在市场范围的选择上变得尤为从容。其一,任何一个地区电网均具备建设电力现货市场的网络条件,其二,临近同属于一个交流网的若干省也具备直接建设区域电力市场的网络条件。不但六大区域内各省之间电力交换和输送灵活可靠,而且一些区域之间的调剂能力也大大增强。同时,我国电网目前的条件,可以支持国际上现有任何市场模式设计,不会和美国一样,由于电网物理约束必须选择节点边际电价为基础的集中式市场模式,被迫陷入市场模式选择单一的窘境。
电力调度自动化装备水平进步
为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神经中枢系统,为电力市场运营提供基础数据和安全分析功能,没有可靠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就无法建设可靠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也就无法开展市场交易。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电网以孤网方式为主存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水平很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有了质的飞跃。省级以上调度(具有发电调度权的国调、区调和省调)均已经配备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EMS);基础厂站自动化水平也均有跨越式提高,准确的实时信息成为调度运行的“家常便饭”;采集装置、远动装置、主站采集分析控制系统等技术进步和有关标准的制定,实现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标准化和一体化;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安全分析、负荷预测、发电计划、调度员培训仿真软件在调控中心、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普遍应用。随着智能电表的广泛采用和电能量计量(TMR)、用电信息系统的建成,已经能够实现分时段的关口电量自动采集、统计、分析。因此,全国范围内,电力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所需的基础性数据和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为电力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电力行业的拆分与新生力量引入
为市场化提供了多元化主体条件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供给侧处于长期政企一体、独家投资的状态,大一统的电源投资,使行业内不存在能够竞争的市场主体,随着多元投资办电和厂网分开政策的落实,我国发电领域产生了一批商业化运营的电力企业,同时,外资和民营企业投资的电源企业加入,更加丰富了发电侧市场主体的来源。发电主体多元的过程中,即使电能量仍维持原有的计划体制,但是由于投资主体的不同,仍然催生了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的诞生,促使辅助服务在电能量市场化之前已经进行了带有市场化特点的探索。2015年印发的中发9号文,推动售电业务放开和增量配网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这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几十年不变的电力分配、销售圈子带来了很多熟悉的“陌生人”。目前,全国售电公司已达近万家,除了发电企业、电力用户、传统电网企业背景的售电公司外,以传统涉电涉能(源)行业企业为母体的售电公司也已大量出现,部分售电公司还由一些“跨界”的投资主体设立。电网、发电厂、用户为背景的售电公司大多已经开展竞争性的直接交易业务,其他售电公司开展业务的占比较低。售电公司的进入,活跃了直接交易,带动了各种营销方式的出现。截至目前,国家已经批准了四批增量配网项目试点。按照国家的计划,要全国各地市全覆盖,我国的配电网项目投资第一次向社会主体开放。配售电业务引进的这些新主体,带有明显的“负熵”特点,没有电力系统的固有思维和历史负担,拒绝接受一些“潜在的排序和规则”,要求对等的经济地位和公平合理的商业秩序,成为了电力交易市场化过程中要求打破计划运行和管理体制最为坚决的一个群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主体为电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新主体加入电力圈,为电力行业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连同老而弥坚的多元化投资发电主体,满足了市场化竞争所需的主体条件。
电力管理体制的发展
为市场化准备了一定的监管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等多个部级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最重要的变革有两次,一次是1997~2001年间,国家着力解决政企合一问题,撤销了原电力工业部,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经过改革,电力工业的组织结构及其所有制发生了变化,政企分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政垄断问题。另一次是2002~2013年,国家进行了政监分离的改革尝试,建立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是我国电力工业史上第一个不管电力企业人、财、物的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存续期间进行了区域市场建设试点,建立了基于计划体制下的厂网间规章体系,受该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电力供应进展影响,市场建设并未取得根本突破,市场监管也仅仅进行了初步探索。生不逢时的国家电监会,虽然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本职使命,但是对计划体制下的跨省区交易、发电权交易、辅助服务补偿机制进行了“证伪”,证明了在电能量不进行市场化的背景下,其他周边“产品”无法实现市场化。尽管国家电监会在2013年与原国家能源局合并,组建新的国家能源局,再次走上了政监合一的道路,但是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十年的艰辛探索给未来的市场监管留下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其全国范围内的派出机构得以保留,仍然与电力企业的人、财、物完全隔离,保持了独立专业监管机构的基础,为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提供了初步的监管准备。同时,政府职能转变加速,各相关职能部门也逐渐意识到要通过符合市场要求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直接插手具体经济事务的管理行为持续降低,逐步向市场化背景下的监管工作转型。
科研教育的发展和国际交流
为市场化提供了人才条件
电力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人才始终是电力行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伴随电力工业的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和部属院校,以及各级职业技术学校为电力行业输送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培养了大批具有市场意识、与国际管理方式接轨的人才队伍。国门打开后,通过访问学者、企业交流等形式,大量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直接提高了电力行业适应市场化的水平。还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市场化人才的事情上,电力企业对外投资起了很大作用。截至目前,发电企业对外投资涉及输配电、水电、火电、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投资区域遍布美洲、欧洲、大洋洲、东南亚、南亚、俄蒙、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海外投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投资范围涉及52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都是市场化国家。通过直接投资运营电力市场化国家的企业,开拓了国内员工的视野,降低了面对市场化的不安,熟悉了市场化环境下电力企业的运营机制,对市场化的人才队伍培养帮助很大。
70年的砥砺前行,70年的不断发展,为电力行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准备了首要条件、网络条件、技术条件、监管条件和人才条件。这是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电力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当我国进入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电力行业效率阶段的时候,全球范围内的清洁化、低碳化的能源转型开始了,我国的电力工业将面临市场化和清洁化两大任务。市场化的路注定是不轻松的,注定是曲折的,加之电源结构调整和能源革命的要求,新一代的电力人将负重前行。回望70年来电力人的薪火相传,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电力行业还会向祖国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