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地方政策催热氢能产业 商业化道路仍存诸多障碍

2019-10-08 16:15:14   来源:   浏览:219 评论(0


2019-10-08 08:46:54 财联社   作者: 徐昊  

自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就在即将结束的9月,山东济南、青岛和江苏如皋先后举办了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国际级行业论坛。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20个省份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近50项。

另有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而2018年氢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投资及规划资金为850亿元。也就是说,2019年上半年氢能产业的投资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

“在现阶段,从业者需要一起想办法把这个行业的蛋糕先做大,然后才能再去想如何分配。”在日前江苏如皋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大会上,一家氢燃料电池企业的创始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氢能板块不断升温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多地政府先后制定了5年以上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尤为积极。今年9月,江苏省印发《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规划》,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体系,力争全省整车产量突破1万辆,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

与此同时,部分地级市也将氢能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养。广东佛山提出,到2020年佛山市氢能源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200亿元,加氢站建设达到28座;2025年产业累计产值500亿元,加氢站建设达到43座;2030年产业累计产值1000亿元,加氢站建设达到57座。

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路线图》要求,到2020年我国加氢站将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2030年加氢站达到1000座,燃料电池汽车达到200万辆。但据财联社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规划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规模。

除了地方政府不断上马的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项目,氢能源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也遭遇热捧。今年以来,包括中泰股份、开尔新材、长盈精密、航锦科技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跨界进军氢能源产业。

虽然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良莠不齐,但氢能板块却在不断升温,近期多只概念股获得机构“买入”或“增持”等评级。有行业人士表示,局部的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是资本之间相互角力过程中的市场现象,市场会进行自身的优胜劣汰。

“虽然氢能概念在二级市场表现很抢眼,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我认为热度还不够。”氢枫&氢储能源CEO方沛军期待着氢能产业“能再火一些”。

产学界激辩氢能产业

然而,在不断升温的产业背后,氢能与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商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诸如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车辆购置和运营成本较高、政策标准仍不完善、企业作用需要充分发挥等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李骏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业界人士的认同。在同济大学教授章桐看来,中国整个氢能和燃料电池市场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技术上并不成熟,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部件方面还比较缺乏;从运营角度看,则以商用车为主。

在当前国内整车企业中,上汽早在2001年便启动了燃料电池车的研究,在燃料电池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即便如此,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认为,由于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存在标准法规尚不完善、核心零部件成本过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因素,燃料电池汽车仍属于产业的导入期。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到今天,虽然各方面的热情都很高,但实现产业化仍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过程。”祖似杰表示。

“要警惕各地一窝蜂上(氢能和燃料电池)项目的过热现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而在章桐看来,新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都是政府导向的驱动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对的”。他同时表示,“燃料电池需要获得真正以市场驱动为导向的发展,只有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市场才会起来。”

“燃料电池就相当于此前的锂电和光伏行业,整个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国金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张帅判断,“但这个产业未来一定会成长为上万亿的大产业。”


文章关键词: 地方政策催热氢能产业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