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新政实施以来,柳州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人才在柳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在引才数量和质量上也实现了‘双提升’。”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丽娟在接受柳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以来,我市以“人才新政落实年”为有力抓手,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为推动柳州高质量发展汇智聚力、选贤任能,人才工作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全市目前人才总量近90万人,人才队伍稳步壮大,为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突破机制,打造才聚龙城新载体。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新时代聚才新机制,着力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向柳州集聚,在全区率先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去年,又立足柳州实际,制定《关于新时代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及13项配套细则,在人才创新创业、用编入编、生活津贴、购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打破常规,可操作性更强,对人才吸引力更大,是我市创新和突破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
“我们不仅享受到住房补贴、便利医疗等人才政策,爱人的工作也得到解决,真正是一站式人才服务,对我和家人的帮助都很大!”谈起人才新政,我市高层次人才、轨道集团副总经理李积栋这样说道。
在人才新政引领下,我市创新举办“龙城人才周”,集中开展16项引才聚才活动,成功打造了柳州聚才引智新名片。期间,促成了30多个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此外,连续举行9年的“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活动,共邀请了15所“985”“211”知名高校180余名优秀硕士、博士生及带队教师来柳州考察调研。在人才推介会上,有213人次优秀人才与我市企事业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创下历史新高。在“万千学子入柳”引才聚才专场招聘会上,近7000名区内外高校学子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2269人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引进各类人才7600多人,其中博士和正高级人才45名、硕士和急需紧缺人才625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较大,人才新政引才聚才效应明显。
聚焦特色,
搭建才汇产业大平台
柳州是西南工业重镇,汽车、机械、冶金等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使入柳人才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柳州下了大功夫。
投入1.5亿元与广西科技大学共建“双一流”高校,全面实施“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积极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及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开展合作,重点培育企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实施“政企育才”工程,搭建政企干部从“企业到机关、机关到企业”双向交流平台,培育一批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打造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柳州职教园”,实行“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战略,与东盟、西欧广泛开展国际办学,每年可培养技能人才1万余人。
实施“龙城金蓝领促进计划”,支持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8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4个,数量位居全区前列。
实施“精英企业家培养计划”,力争在3年内,持续培养50名左右资本投资与运营、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这一系列立足柳州工业特色的人才培育机制,为入柳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创新管理,
实施才入基层组合拳
人才引进难、留下难,一直是困扰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发展的难题。
“我们从政策上引导、从机制上支持、从服务上带动,给基层引才留才更多优惠,鼓励更多人才向基层流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我市积极推动《柳州市关于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若干措施》《柳州市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等政策出台,大幅度提升基层一线人才的各项待遇,通过实施教育人才“县招校聘”、医疗人才“市招县用”等措施,促进教育、医疗等人才队伍合理流动。
在基层人才招录方面,简化优化程序,对学历、年龄、开考比例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允许部分职位面向本地户籍人员定向招考。乡镇教育和卫生系统在空编情况下,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人才,可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同时,明确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不受编制总量、岗位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发挥市区优秀人才资源优势,引导专家人才助推基层和贫困地区发展。近年来,我市共有90名优秀人才对接五县94个帮扶项目,涉及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多个领域。通过智力帮扶的形式,促成了一批项目,带动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增强基层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