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一年,我走遍了柳钢集团厂区的每个角落,扛着几十斤的设备爬上烟囱、钻进下水道,在生产现场一蹲就是大半天,身上的工作服经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8月30日,挂任柳钢技术中心环保管理及监测科第一副科长的市生态环境局规划与环境监测科科长李迪韬说,虽然辛苦,但过程却是快乐的,双向挂职是政企合力培养干部、增进政企沟通交流的良好形式,在角色互换“跨界”的良性循环中,有效增进了政企的互通、互信、互促,促进了政企干部的共同成长。
对李迪韬的这种说法,挂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汽车工业科副科长的广西汽车集团柳东工厂综合业务支持经理唐文斌深有同感。“双向挂职促进了政企干部的深度交流,搭建了政企沟通的桥梁。”唐文斌说,双向挂职锻炼既培养了自己,又加深了自身对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理念的理解,较好地发挥了此前在企业积累的管理经验,畅通了政企沟通交流渠道。
作为去年我市首批政企双向挂职的33名年轻干部中的佼佼者,李迪韬、唐文斌的经历和感受,是去年以来我市政企合力培养干部、增进政企沟通交流,为柳州乃至广西培养储备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工业干部,联合驻柳国有企业,创新实施“政企育才”工程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我市的做法主要是通过“把党政机关急需的专业干部从企业选过来、把企业重点培养的管理人员派到党政机关来、把党政机关专业干部送去区属企业锻炼、把经营管理骨干送去市属企业培养”四种途径,以挂职、培训、调任、任职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政企人才“跨界”良性循环,拓宽企业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机关的渠道,实现地方、企业和干部三方共赢。
此外,政企双方还通过“搭建1个政企人才培养平台,建设2个政企共享的干部人才信息库,配套政企定期沟通协调、人才跟踪培养、综合分析研判3个保障制度,实施双向交流4种途径”,建立起共商共育的干部培养新机制,精准培育35岁以下有发展潜质的复合型工业干部。经过双方筛选,我市现已建立了100多人规模的具有专业背景和发展潜质的年轻干部信息库,并梳理出经营管理、项目管理、工业经济等9大专业类别工业干部需求目录。
去年,我市共选派33名政企干部双向交流,企业干部主要分布在市直经济部门和开发区锻炼培养,机关专业干部主要集中在柳钢、柳工等国有大型企业一线历练。通过挂职试岗,4名企业优秀年轻干部直接调任到市直机关担任科长、副科长。今年又将有35名政企干部奔赴全新的工作岗位挂职锻炼。
培养干部能力,出发去挂职,有苦。
李迪韬说,刚到挂职岗位,有人说:“你是不是来镀镀金的?”还有人说:“是领导给你来休息一年的吧。”
唐文斌也说,自己过去只从事生产、行政和人事管理以及运营管控等工作,挂职后需全盘准确掌握我市汽车工业基础和发展状况,适应过程很折磨。
促进政企交流,如今聊挂职,有笑。
“现在完全融入了团队,有事一起做,有困难一起商量。”李迪韬表示,一年来,他先后参与了柳钢防城港基地项目环评的评审和修改、柳钢110平方米烧结机超低排放改造的论证和建设、转炉除尘灰压球项目建设等专业工作,挂职交流收获满满。
“挂职期间,我参与了国家工信部到我市开展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等系列调研,摸清了我市汽车产业脉络。”唐文斌说,他还亲身经历了赴全区13个地市组织推广新能源汽车系列交流活动,积极筹备过全国性的新能源汽车高峰论坛,较好地展示了我市汽车工业良好形象,宣传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广西模式”,现在很为自己的工作骄傲。
“大家的苦与笑,是政企干部‘跨界’良性循环的必经体验。”挂任北部生态新区投资促进局招商引资项目经理的柳州五菱工业有限公司柳东工厂物流经理杨俊认为,政企双向挂职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开阔视野和拓宽思路,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企业、政府沟通的桥梁,并练就一身真本领,为工业柳州争光、添彩。
“工业是柳州城市发展的顶梁柱,依托工业基础,柳州在发现和培养受企业文化熏陶的复合型工业干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丽娟勉励我市今年选派的35名政企双向挂职干部时说,政企合力培养干部,增进政企沟通交流,既是为了优化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更是为了推动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挂职干部要克服临时“做客”观念,摒弃“镀金”思想,要当“干将”而非“看客”,真正安下心来,沉下身子,贡献力量。
作为这35人中的一员,挂任市人社局办公室副主任的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团委副书记蒙宏健踏上了新征程。他说,对于一名长期奋战在企业基层一线的干部来说,政企双向挂职是职业生涯中新的出发点。挂职后,自己一方面要以学习为主,逐渐熟悉政府机关的工作流程和制度,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丰富的企业基层工作经验,为新工作部门多做实事,促进政企交流,实现企业和挂职单位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