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9 08:03:26 能源杂志
对于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产业而言,这一巨额的资金缺口,无疑已经影响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正常运转。
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政策制定者一定没有想到,当初他签下的这一旨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目前却留下了这么大的一个窟窿。
由于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的迅速增长,可再生能源补贴的缺口逐年拉大。权威机构预计,截至目前,国家财政欠各运营企业的补贴金额高达2000亿元之巨,多家新能源开发企业的应收账款超过了100亿元。
对于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政策支持的产业而言,这一巨额的资金缺口,毫无疑问,已经影响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正常运转。
在新能源的产业链上,存在着若干参与主体:下游电站运营商、中游项目承建商和上游设备生产或零部件供应商。其中,在电站运营商中,风电和光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以国有企业为主,后者则民营企业居多。在补贴资金大幅拖欠的背景下,产业链上不同的公司,生存形态各异,可谓众生百相。
第一个倒下的是民营电站运营商。对民营电站运营企业而言,发电量曾一度被看成企业获得现金流的重要抓手,但在补贴不能足额到位的条件下,仅靠少量的电价收入,自然维持不了持久的重资产运营。尤其是在未来补贴政策不确定的背景下,一部分电站持有者开始抛售资产,以图断臂自救。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尤其有央企背景的电站运营者,背靠大树,资金承受能力自然要好很多,在民营企业这一轮的抛售资产过程中,成为了接盘者,以至于被看成项目转让的“受益方”,但事实上,大多数国有运营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国有新能源运营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查阅当前公司股价,大部分处于历史最低价位,5倍左右的市盈率使得这些企业基本丧失了二级市场的融资功能,后续资源开发难以维持。用一位企业经营者的话说,由于补贴拖欠,“国际投资人卸掉了新能源企业化的妆”。
而与运营企业相比,受补贴影响更为深重的可能是上游供应商,由于运营企业不能及时足额支付,资金拖欠便成了常态,而压力的层层向上传递也就成了行业规则,在这一过程中,终有资金链难堪重负者被淘汰出局。
当然拖欠也会产生另一个负面影响,即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上游企业偷工减料之做法,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当然,这样一来最终受害者自然是下游的电站运营商。三角债所形成的“互害模式”由此产生。
曾有知情者称,在补贴问题上财政部与发改委之间曾有过多次较量,因为前者负责钱袋子,后者负责项目审批,在双方节奏不能协调之时,就是资金缺口的产生之日。
补贴缺口之大,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链之间的恶性循环,看似一种无解。
好在,新能源的平价时代已经来临。经过十多年的培育与成长,未来几年内新能源行业将进入断奶期,而当它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未来,这个行业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