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7 16:59:24 经济观察网
能源结构转型是全球能源发展的中长期趋势,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需求。至于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不会一蹴而就,要深刻理解能源转型路径的差异性,认清既要由“高碳到低碳”,又要由“低碳到无碳”的实际。8月22日,中新社在北京举办以“低碳能源转型赋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是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研究院、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能源基金会的相关专家及代表,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对能源供应的新要求进行破题。
实现控温2℃目标全球能源结构亟需转型
“目前按照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来讲,到203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处在上升的情况下,离实现2摄氏度减排每年还有100多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缺口,所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必须加速低碳转型的力度。”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侯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如是说。
据了解,2018年12月2日至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举行,该次大会如期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也意味着《巴黎协定》进入全面落实阶段。该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巴黎协定》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
根据去年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增加了1摄氏度,全球升温1.5摄氏度最快有可能在2030年达到。《报告》还评估了全球温升1.5摄氏度与2摄氏度的气候影响以及可能的减排路径,指出从1.5摄氏度进一步发展到2摄氏度,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因此,全球实现温控2摄氏度甚至1.5摄氏度的目标刻不容缓。
然而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全球有很多关于低碳发展的论述或者规划看起来很美,但实际做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表示,全球能源转型的困难主要是全球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发展中国家能源还需大幅增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产业经济和经济学说史教研室主任李江涛认为,全球低碳发展基本趋势没有变,但单就一个国家而言,城乡不均衡发展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费的进一步的增长和碳排放的增长。
与会专家肯定了中国在实施经济、能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2015年,中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实现。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初步核算,201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7年下降约4.0%,超过年度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比2005年下降45.8%,超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煤炭消费比重从2005年的72%下降到2018年的59%,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1%,比上一年提高1.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3%,比2017年上升0.5个百分比。(注:非化石能源指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经长时间地质变化形成,只供一次性使用的能源类型外的能源)
何建坤同时指出,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6.4亿吨标准煤,比2017年增长3.3%,他认为这是由于在当前经济增速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扩张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升如高耗能原材料产品的需求,所以使得能源消费的增长又有所反弹。“要保持战略的定力,坚持节能和减排二氧化碳这样一个既定的方针和战略,不放松。”他表示。
我国“高碳变低碳”、“低碳向无碳”需同步进行
能源结构转型是全球能源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认为,全球能源转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解决区域环境污染,由高碳变为低碳,这一步基本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走完了;第二步全球能源转型,是由低碳转向无碳,现在这个过程在进行中,虽然各国雄心勃勃,但从全球看,面临的问题和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但戴彦德认为,就中国而言,现在能源接近60%仍然是煤炭,中国既要由高碳到低碳,又要由低碳到无碳,两步要同时走,这是中国的实际。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进入了高质量增长的阶段,其中一方面就是尽快地培育形成经济新动能,要素转变为科技创新、效率等,更多强调发展的“绿色”。
去年12月份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介绍,中国已成为利用清洁能源第一大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投资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居世界第一。(注: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指不排放污染物,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太阳能、风能、氢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
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戴彦德指出我国水电开发和利用已至较高水平,未来增长空间或有限、核电开发利用面临系列挑战,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发展规划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这既涉及能源安全,也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同时他指出,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有后发优势,应该把节能作为应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最大战略,要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彤认为,中国在推进能源转型方面涉及到理念、观念的问题,要深刻理解能源转型路径的差异性。世界各国能源转型的目标和趋势是一致的,但各国家达到目标的路径和推进方式肯定不一样。朱彤建议,要正确认识能源转型过渡阶段中化石能源地位的变化,在中国到2050年化石能源还是会有相应的比重,可再生能源要替代化石能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能源转型会存在一些矛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周红军认为,中国下一步是天然气加电的时代。数据显示中国汽油和柴油销售从去年开始随着汽车销售的下降已经出现问题。在电能方面,未来将主要关注太阳能光伏电池和新能源电池。其认为,太阳能发电颠覆化石能源发电或需要10-20年时间,新能源电池车颠覆燃料油车或需要10-30年时间。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提高能效带来企业能源成本的节约,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在未来30年内,是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节能提高能效,扩大非化石能源使用量的领域,会提供新的税收来源和新的就业机会以及新的商机。”他指出。(记者黄蕾实习记者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