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企业专栏】自主研发之路且行且坚 ——聚焦柳州预应力设备生产企业:柳州泰姆预应力机械有限公司

2024-07-15 15:36:47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宋美玲   浏览:81 评论(0

6月30日15时,备受瞩目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简称“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碧海蓝天之间,长桥如龙蜿蜒,一条流动多彩的“车河”沿桥快速跨越珠江两岸。这一刻,柳州泰姆预应力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泰姆”)董事长李建强备感激动。因为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使用了柳州泰姆制造的多款智能产品,柳州制造成为这一“超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说起预应力,不少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事实上,您开车经过的高速公路、坐高铁时经过的铁路桥,都有预应力产品在发挥作用。7月9日,记者走进柳州泰姆,探寻预应力设备的科技含金量。

从75厘米到25厘米的跨越

“在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我们生产的智能前卡张拉千斤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李建强说,预应力是工程结构物上预先施加的压应力,达到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载导致的拉应力的效果,避免结构破坏。如果使用传统的张拉千斤顶,钢绞线最少要预留75厘米,而使用柳州泰姆生产的专利设备智能前卡张拉千斤顶,仅需留出25厘米长的钢绞线就能进行施工。这样一来,施工单位制作每片预制梁可节约近半吨钢绞线,施工成本和能耗大大降低。

75厘米到25厘米的跨越,是李建强和公司研发团队近十年的钻研成果。

2006年,在预应力行业深耕近十年的李建强大胆尝试自主创业,身份从我市一家预应力企业的从业者转为柳州泰姆的创造者。不满足于生产低附加值的普通预应力锚具张拉设备,他决心用自主创新掌握技术主动权。

从千斤顶到机器人的突破

预应力钢绞线价值不菲,在预应力混凝土桥中被广泛使用。可以说,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预应力钢绞线用量,是每一个路桥人的愿望。瞄准这一客户需求,李建强开始了对智能前卡张拉千斤顶的研发。

选择自主研发,就意味着选择了未知和冒险。第一代智能张拉系统从李建强脑海中的一个想法到初具雏形,就用了数年时间。2010年,初代设备投入使用后,李建强又带着研发团队在施工现场和办公室两头跑,从理论到实践再用实践成果调整产品设计。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公司的设备不断升级,终于在2014年突破了关键技术指标——将张拉千斤顶所需预留的钢绞线长度缩短至25厘米。凭借这一专利技术突破,柳州泰姆生产的智能前卡张拉千斤顶在2017年桥梁技术及产品创新大赛中获得“最佳技术及产品创新应用奖”。

不满足于此,柳州泰姆在自主创新上持续发力。2022年,经过2年多的研发更新,智能前卡张拉千斤顶已升级为更先进的智能张拉机器人。

在柳州泰姆的生产车间内,记者见到了这种机器人。这位机器人朋友约有2米高,有4只装有车轮的“脚”,“双手”是由机械臂控制的前卡张拉千斤顶。操作员只需在遥控器上轻点对应按键,机器人就能前进或后退,激光测距定位、自动对孔,自动完成张拉作业直至退锚退顶等待张拉下一空的状态。而在此前,这一系列操作都需要工人使用手拉葫芦吊挂千斤顶才能完成,如今施工人员不需要用手触摸千斤顶即可完成一孔预应力束的张拉。机器人的诞生,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

从爱好到事业的升华

在生产车间内,一种形似金属大锅的设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李建强说,那是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桥梁转体球铰装置。别看它其貌不扬,通过上下球铰和转轴的配合,能让4.6万多吨重的桥梁来个360度转体。为了让它拥有“举重若轻”的能力,装置各零部件之间的咬合精度误差比一根头发丝还小,球铰接触部位还使用了纳米级的高分子新材料减小转动的摩擦系数。深中通道下桥匝道建设,也使用了这一设备。

介绍这些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时,李建强豪情万丈,眼中有光。他说,做预应力研究、助力路桥建造,不仅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兴趣爱好。有兴趣作支撑,一些在外人看来的苦也会变成一种沉浸式的甜。每每外出,坐着高铁跨越山海或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时,不时能想到自己研发的产品曾作用于这些脚下的路桥建设,内心就有说不出的自豪和喜悦。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合作不断加深,柳州泰姆的预应力设备也不断走出国门,助力埃及、喀麦隆等国家的铁路、桥梁建设。目前公司已获得了100多项专利技术。李建强说,他要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要让柳州的预应力产品走向更大更远的市场。

记者手记:采访过程中,李建强说他很喜欢鹰这种动物,希望自己的企业也能像雄鹰一样有高度、有眼界,能够在行业中自由翱翔。我想,对创新的追求和勇于挑战技术难题的信念,正是柳州泰姆的双翼。假以时日,这只预应力企业设备制造的雄鹰,一定能在更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文章关键词: 自主 研发 聚焦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