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柳州智造 以“智”提质 ——“科技助力 创新求变”系列报道(二)

2024-07-10 10:31:25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荣瑶   浏览:255 评论(0

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芯片、靶材、数字经济底座……这些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词汇,正在加速升级迭代,它们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成长为柳州工业矩阵中的中坚力量。

相关产业、企业的快速成长,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关键驱动力。透视今年上半年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无疑是驱动“柳州智造”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增量。”

传统产业加速焕新

走进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各种高端、精密的实验、试验设备琳琅满目,工程师们忙碌其中。在高标准排放实验室里,一辆混动汽车正在接受试验,工程师紧盯着各项数据变化。

“从验证能力而言,高标准排放实验室已覆盖中国标准、欧洲标准、美洲标准等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体系,意味着五菱研发的汽车,根据开发需要,能够满足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排放法规要求。”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副总经理何逸波说。

由8名院士领军、500多名专家及研发人员组成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是目前广西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平台。这里打破空间束缚,实现了整车企业、供应商、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企业、单位的联合创新。

我市汽车产业不断焕新发展,需要丰硕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作为柳州乃至广西重大标志性工程的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中的“一”,正是指这一实验室,它已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的精益智造技术、软硬件自主开发、智慧语音交互、电池核心问题攻关等方向进行了全面探索。

据悉,截至目前,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已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4项、参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157份、专利授权超6000件;关键控制器自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等一批研发成果已累计应用车辆超过60万辆。

没有驾驶舱、不需要司机的无人驾驶车辆,正从科幻电影中走进现实世界。东风柳汽已研发出多款无人驾驶产品,最新的一款产品——乘龙幻影Pro近来备受关注。

“这款产品颠覆了行业传统设计思路,采用模块化、集成化、通用化设计方法,将转向、驱动、车架、电池包等模块集成化设计。”东风柳汽商用车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不久的将来,这款车将应用到物流等领域。

在钢铁行业,创新让新动能更强劲。

去年,柳钢集团开发热轧高强度耐候钢、超深冲搪瓷钢、电缆钢盘条等35个新产品,今年依旧锚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金钥匙”。聚焦汽车、新能源、船舶及海洋等领域用钢的“焕新”部分,产值不断增长。

智能制造正在深刻影响着工程机械产业的转型升级。

位于北部生态新区的柳工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创新中心开工,柳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步伐再提速。据悉,该项目主要致力于突破新能源和智能化核心技术,满足国内、国际市场对新能源产品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要抓牢时代的风口,就得提前谋划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近年来,我市聚焦新能源电池、新材料、机器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招商引资和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集壮大。

这些企业往往都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型企业,具有引领性、颠覆性、前瞻性。因此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相关产业的聚集壮大,都离不开科研创新这一强大的驱动力。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崛起,新能源电池赛道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瑞浦赛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依靠问顶电池技术占得一席之地。

该企业把电芯原有的顶部空间由15毫米缩减到了8毫米,这让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显著提升。“别小看这短短的8毫米,这里面有我们100多项技术专利,其中有40多项专利申报了欧洲和北美的国际专利。”董事长兼总经理余招宇倍感自豪地说。

如果说新能源电池产业,是依靠我市优渥的汽车产业沃土成长起来的。那机器人、芯片等产业,则是完全从无到有闯出一片天。

2020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胡晓东带领的博士团队,在我市成立了广西第一家芯片企业,之后建成国内首条氮化镓激光器量产线。如今企业发展平稳,产值不断攀升,订单供不应求。

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不断碰撞出科研创新火花。

5月31日,东风柳汽、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战略合作正式签约。“进入东风柳汽后,Walker S将参与汽车制造过程中的众多环节,解决复杂场景的柔性无人化生产。”优必选科技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表示。

新企业成果丰硕,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频频有好消息。

7月6日,晶联光电年产500吨ITO靶材项目投产仪式在位于阳和工业新区燕山东路的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新厂房举行。这意味着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助推我市新材料产业迈出新步伐。

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是我市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瞪羚等企业发展的缩影,他们都是“柳州智造”科研创新的先锋号。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科副科长谢琼芝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形成了以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塔尖,15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骨干、27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座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发展体系。2023年,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9%,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了28%。

加速智改数转网联

90多年前,靠着敲敲打打,五菱柳机造出广西第一辆木炭车和第一架飞机。如今,还是在这片土地上,企业大数据云端调度,工业机器人忙碌在各个环节,机加工生产线自动化率更是高达91%。企业的汽车发动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案例,还入选了《广西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集》。

记者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推进科获悉,柳州21家企业的案例上榜,是广西各设区市中数量最多的。

近年来,我市立足优势产业禀赋和产业转型需求,通过“1套标准”“1种模式”“3类企业”“多场景驱动”的“智改数转网联”“柳州模式”,大力推动数智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企一策”服务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

一系列围绕“智改数转网联”方面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我市在场景示范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努力。

我市以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建设为基础优势,建成5G基站超1万座,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投入运营;引入11家智能网联生态企业落户柳州,建成无人物流、自动驾驶、大规模互联互通等7大项目场景,有力支撑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制和测试;积极打造标杆示范应用场景,成为全国7个车联网先导区之一。此外,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数字化供应链协同智造解决方案”等4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优秀场景,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板。

柳州工业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刘志祥认为,我市推动数智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走在全区前列,这主要得益于我市产业集中、亮点丰富,头部企业的科研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链。


短评

时代浪潮风起云涌,新产业、新风口、新业态不断更新变换,工业经济要稳舵前行,打造好科技创新这个引擎,是不变的定理。因此,要集中力量和资源,将科技创新这一推动发展的“关键变量”打造成“最强增量”。

要打造“最强增量”,需要塑造优良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清醒做选择,有信心搞科研,有勇气投资源。

要打造“最强增量”,需要搭建广阔舞台,让人才看到上升的通道,有施展拳脚的地方,愿意奔赴柳州、扎根柳州、建设柳州。

要打造“最强增量”,需要构筑起桥梁,让大企业愿意带小企业一起闯,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实现“多向奔赴”,通过联合创新,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要打造“最强增量”,需要优化服务,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实实在在把企业当成自家人,为企业着想,帮企业出谋划策,找资源、找出路。

前途广阔却多险阻,“柳州制造”加速向着“柳州智造”转型升级,科研创新的光芒总能照亮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文章关键词: 柳州 智造 提质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