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让生态与工业共生共荣 ——“水质冠军”背后的柳州实践系列报道·产业升级篇

2024-02-01 10:25:03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荣瑶   浏览:87 评论(0

拿下全国水质“四连冠”的,竟然是西南工业重镇柳州?这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工业城市的固有印象。

连日来,我市工业企业陆续发布绿色成绩单,让更多人看到,在柳州,工业与生态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柳钢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实现接近“零”排放;上汽通用五菱入选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名单,是广西唯一入选企业;东风柳汽积极推动绿色生产模式,新能源汽车获得欧洲市场认可……

柳州打破发展工业和保护环境只能二选一的定律,实现了绿色转型,成功守护了母亲河。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柳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的起点。

断腕求变

世界工业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发展工业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如今的柳州,是全国水质“四连冠”,也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

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虽一度是全国经济效益数一数二的工业城市,却也摘不掉“酸雨之都”的帽子。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新世纪初,柳州发出“时代之问”,决定改变这样的局面。

“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这是柳州壮士断腕般的决心。

作为柳州工业支柱之一的柳钢,有着最为深切的体会。近年来,柳钢集团柳州本部环保投入累计近100亿元。2023年,企业实现全国领先回收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余热余能并加以综合利用,实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等。与此同时,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开发新产品35个,品种钢比例提升至32.8%,加速向高端、绿色、智能转型。

曾经给人“腐蚀性强、灰头土脸、气味难闻”印象的化工产业,也迎来了新变化。

走进位于鹿寨县的西南地区最大氯化聚乙烯项目,干净、人少、无异味,记者刷新了对化工厂的印象。“该项目是柳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有了创新研发的赋能,产品从‘传统化工材料’变为‘绿色新材料’,附加值提升20%至30%。”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补祥麟告诉记者。

在发展工业和保护环境之间,柳州无需再做抉择。

向绿而行

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柳州保持“人间清醒”,一心“向绿而行”。

截至目前,柳州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突破190万辆,这背后有着一段政府、企业、百姓合力打造绿色出行生态的暖心故事。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6年,柳州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试水,生产出第一款新能源汽车。与此同时,政企联动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市民积极参与试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经验还纳入了联合国第二届区域合作伙伴论坛“未来城市”分论坛主题报告。

绿色,已成为我市企业发展的主色调:柳工新一代绿色纯电动、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已成功推向市场;广西双英集团积极研发新技术,应用环保、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新材料,生产的汽车座椅广受整车厂青睐;环球新材国际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产品凭借环保等优势,跻身全球珠光颜料市场前三名……

既要产业绿色化,也要绿色产业化——市静脉产业园除了将焚烧垃圾转化为电能外,每天还有100吨工业余热变为绿色热源,被输送到洛维工业园企业,助力这里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柳州积极紧抓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这一宝贵机遇,积极推动产融结合气候投融资试点改革,用金融力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指导,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

破局突围

以前人们提到市区北部,想到的是污浊的空气,总忍不住摇头。如今人们再提到市区北部,想到的是绿色发展的北部生态新区。

这里孕育了一批绿色、高端、智慧的新兴产业。良好的产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形成了磁吸效应,不断吸引更多新兴企业项目、高端人才汇聚。目前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已占新区规上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北部生态新区的发展,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如今,小到纳米级芯片,大到上百米高的风电机组,还有当下火热的新质生产力机器人、锂电池,我市积极布局,产业加速集聚。

柳江哺育了一代代柳州人,也积淀着柳州的工业底蕴,孕育了柳州求实求变的精神,滋养着柳州开放包容的性格。

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作为柳州发展的战略首选方向。

当前,我市提出加快打造柳州第四大支柱产业,在巩固发展“老三样”基础上,逐步培育壮大形成柳州工业的“新三样”。这是柳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之选”。

柳州,正努力走出一条“务本求实、创新求变”的破局突围之路。


文章关键词: 生态 共生 共荣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