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我们的生活正被“绿色”包围——
塑料吸管几乎绝迹,纸质吸管普及开来;快递箱子减重,胶带瘦身,还有可循环的“漂流箱”;年轻人扎堆二手交易平台,便宜买好货;骑行热度不减,自行车店“一车难求”……
如果说绿色低碳在十几年前还是一个冷门话题,今天,绿色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底色。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中国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还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提高发展质量。
“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正是重启增长、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引擎。”6月9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四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旨论坛在京举办,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主办方致辞中表示,“碳”索绿色新动能,要锻造竞争新优势,要积极拥抱新技术,要推动生活新风尚。
论坛现场。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本届论坛以“碳”索绿色新动能为主题,生态环境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指导。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苏伟,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程建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贾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等嘉宾,以及主办方代表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张雷、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吕振亚、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出席论坛。
“碳”索绿色新动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苏伟。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苏伟在致辞中指出,绿色消费将为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新动能。他表示,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绿色消费可以带动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贸易。从衣食住行到家居文旅,无处不在的绿色消费都在促进绿色低碳生活。他强调,绿色消费的广泛推广,也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进而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新明在致辞中分享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的一系列积极进展。2022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0.8%,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煤炭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适应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并积极发挥影响力和引导力,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程建华。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通过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PM2.5年均浓度连续两年达到国家标准,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程建华表示,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减量发展和“五子”联动,实施大规模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和建设轨道交通,建立试点碳市场并推进重点行业碳减排,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新篇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发展绿氢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的重要因素。”常纪文在主题演讲中提出,绿氢生产与应用在一些地区和相关行业的突破性发展,如通过区域水网体系的完善,满足绿氢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甚至可以对我国传统的胡焕庸线做出一定的改变。他表示,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还会保持一定的高位。开源节流,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以绿氢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除了绿氢,绿色电力也是一篇绿色转型中的“大文章”。“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倒三角’会带来能源供需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等问题,乃至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王仲颖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就是要把“倒三角”正过来,变成以新型能源体系+现代经济体系为支撑的“正三角”。他表示,新型能源体系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够实现绿色、安全、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其中,电力绿色化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利器。
转转集团CEO黄炜。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转转集团CEO黄炜表示,“每完成一单闲置手机交易可减少碳排量约25千克。在转转平台每年有超千万用户卖出商品,而这些商品通过二手交易都会对应不同的减碳数字。”他说,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让二手闲置物品循环起来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2023年,转转将为成都大运会提供赛事电子设备出借服务,并为赛后剩余物资循环利用提供平台支持,进一步促进“循环成就绿色”理念成为共识。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当前,各行各业正在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如何兼顾重启增长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产业解决方案。
圆桌对话。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国石油集团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王学文表示,处理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必须要坚守能源战略安全的底线。要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并在保证油气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加快推动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当前中国石油正加速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在氢能方面不断推动技术突破和加氢站建设,2022年新投运加氢站23座。
大厂为什么要建碳中和实验室?腾讯集团碳中和高级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能源专家翟永平表示,在腾讯,“碳中和”已从概念变成具体行动。他提到,目前腾讯六大事业群都和“碳中和”相关,并成立了碳中和实验室,推动冰川保护、虚拟电厂、节水抗旱稻、能源数字化应用等多个低碳技术落地项目。同时打造服务于碳普惠和MRV(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的“碳base”平台、集成和对接低碳技术的“碳Live”平台,以及支持和孵化低碳技术的“碳寻计划”,从点到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他表示,腾讯正推动低碳解决方案“走出去”,向全世界讲好中国低碳故事。
新奥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瑞表示,“双碳”目标下,能源企业可以践行更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新奥不断推动能碳数字化转型,为全国数百个城市的工商业、民用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服务。与此同时,还通过数智平台,为企业提供能碳管理、碳足迹追踪及绿色认证相关服务,助力能源绿色转型。
“绿色三星建筑的增量成本100-150元/平米,超低能耗建筑则超过800元/平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碳”索绿色新动能的过程确实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但不能因为成本增加就不做绿色低碳探索,在他看来,发展绿色建筑是减少城市碳排放最重要一环。招商蛇口近几年持续加大绿色建筑投入,2022年将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提升至60%以上,并积极示范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争做地产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中国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俞蕴文表示,今年5月,中国平安正式上线覆盖30万员工的“碳账户”,让平安员工有了绿色低碳的身份认证,员工职场减碳以及参与绿色公益活动都可计入碳账户积累绿色权益,由此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全棉时代副总裁廖美珍表示:“崇尚安全和环保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绿标’不是对品牌苛刻,而是对品牌的社会责任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全世界唯一一家只专注天然棉花这种环保纤维做产品的消费品品牌,全棉时代已有2000多个SKU的产品获得‘绿标’。”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绿标”认证,能够助力各行各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对此,对话主持人贾峰表示,“双碳”目标的实现道阻且长,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传统能源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需具备眼力、定力和耐心,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努力。
争当绿色“行动派”
“碳”索绿色新动能,需要“行动派”和榜样的引领。活动现场,中国新闻周刊正式向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贾峰颁发了“首席低碳传播官”聘书。作为生态环境宣教领域的“老兵”,他一直身体力行践行绿色低碳行动。值得一提的是,贾峰当天也是骑行来到现场,他一年骑行4000公里,并一直在倡导大众绿色出行。
论坛上,中国新闻周刊宣布推出首个体验式低碳主题系列视频节目《“碳”索行动派》。节目聚焦绿色低碳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特邀相关嘉宾,走进产业前沿、深入真实生活,通过调研、探访和对话的形式,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理念。论坛现场发布了节目预告片,正式节目将于近期在全网上线。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2023年度低碳榜样”案例。他们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腾讯、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台达集团、合生创展集团、特步集团、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转转集团。
作为系列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四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公益展将于7月亮相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届时将通过影像等形式,向公众展示中国低碳崛起之路和发展成果。
14年来,“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系列活动通过论坛、公益展和全媒体传播等方式吸引了上亿人关注,成为传递中国绿色低碳进程的重要窗口和建言献策的思想平台,也一路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未来,还将同社会各界携手共进,通过多元创新的传播,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绿色低碳变革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