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上天又入地 “智”造真神奇 ——由柳工装载机智能制造工厂引出的走访调研

2023-06-26 10:48:58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韦斯敏   浏览:85 评论(0

老师傅李鉴轩最近有了新盼头。

他所在的班组搬进了柳工装载机智能制造工厂,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每天都在刷新他的认知。

以前,需要安装动臂的时候,李师傅得排着队等叉车运进车间。现在,他只需拿起生产线边的小白盒,摁一个按钮,输送线立即响应,将动臂通过地下通道运到他手边。“每天都有新设备等着我探索,干起活来更有盼头了!”

这个新工厂,还能解锁什么新玩法?我市工程机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是什么?6月25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柳工装载机智能制造工厂一探究竟。

刚踏进工厂,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高。传统工厂的每一寸空间在这里都被利用了起来,物料的调配不仅仅在地面运转,还能既“上天”又“入地”。

巨大的智能微库足足有四层楼高,螺母、螺栓等细小零件一一入库以后,就像汽车驶入立体停车场一般,被一一记录、叠放;另一端的智能立库同样顶天立地,吞吐着变速箱、前车架等零部件。当装配线上的工人一呼叫,这些智能库房立刻响应,放出所需物料,送达工人手边。

而这套流程之所以能运转得如此行云流水,是因为背后有“最强大脑”在时刻待命。

在工厂入口处,有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房间,却能调度整个工厂的工人和机器。

“这是我们的智能制造指挥中心,拥有高度信息化监控平台,平常我们各模块负责人都在这里集中办公。”这个“大脑”有多强,柳工装载机业务群装配业务区域生产高级经理邹广金很清楚。

邹广金回忆,在传统车间,订单排产都靠人工,每当有急件想要插单,几个生产环节的负责人就要紧急开会商量,而且生产计划一旦被打乱,往往就会降低生产效率。

如今,在智能制造工厂内,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大屏幕,实时更新生产数据,时间周期精确到秒。遇到急件,“最强大脑”就会飞速运算,帮助生产负责人判定是否可以插单,后续生产需要如何调整,重大异常处理可在10分钟内得到显示、分析和响应解决,大大保障了生产稳定。

这个运算效率,是由多个数字系统共同保障的。入选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的“云MES生产制造管理应用解决方案”,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以前的工厂像个黑匣子,有太多人工无法检验识别出的信息。如今在优化升级后的MES系统的辅助下,每一个环节都可量化,整个生产流程变得及时又透明。”说起智能制造工厂的“最强大脑”,柳工七识科技公司IT项目高级工程师王春城打开了话匣子。他举起手机,打开系统页面向记者展示:“你看,随时随地就能查看生产进度。”

对于身处其中的一线工人来说,智能制造工厂升级的新玩法还有很多。

在工厂的角落,放着一把风动扭力扳手,工人们习惯叫它“风炮”,是那个年代拧紧轮胎的必备神器。记者双手使劲提起风炮,不到2分钟手就开始发酸。

“风炮开动以后不停震动,需要用腿顶住,才能勉强操作。听老师傅说,以前要扛一整天呢。一天下来,再有劲的师傅也会手疼腰酸。”轮胎工马玉涛是个00后,他是智能制造工厂里的年轻一代,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现场,只见巨大的轮胎从空中通道缓缓降落到工位边,马玉涛拿起PDA手持终端,分别扫了扫机身和轮胎的二维码,轮胎拧紧机器人便自动定位、自动对准,很快就将轮胎拧好。马玉涛只需伸手拧紧螺栓,整套工序就完成了,用时仅1分半。

“你看我们这条生产线,承接3-7吨装载机的装配任务,过去需要109个岗位才能装好一台装载机,改造以后人工岗位需求减少了21%,产能提升了30%。”柳工装载机装配工厂1号线工段长陈科艺说,自动化程度高了,人工需求少了,同时对人的要求也变高了。

人离不开机器,机器也离不开人。科技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故事最终又将回到个人的身上。

李师傅“闲不住”,一有空就往新设备前钻。马玉涛也不敢松懈,一有机会就逮着供应商问个不停。他们都想成为厂里重点培养的多能工。他们清楚地知道,“柳州制造业在不断发展,自己不进步,很快就会被甩下。”

记者所探索的答案也呼之欲出: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未来。依靠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正是我市工程机械制造业突破的“金钥匙”。

记者手记

在柳州这片工业沃土之上,智能制造的大树正逐渐葱郁,这棵树的养分名为——创新。看到柳州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愈加稳健,记者愈加清晰地感受到柳州人勇毅笃行的豪情壮志,也愈能听懂柳州人不断进步的足音回响。


文章关键词: 柳工 智能制造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