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的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开幕式现场,与会嘉宾对光伏行业前景看好。
在碳中和的大环境下,采用光伏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可有效减轻能源消耗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SNEC大会执行主席朱共山预计,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装机将在350吉瓦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很可能将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迈向“碳中和”的四个阶段
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实现全球社会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5月23日,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受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构筑协同创新生态 创建零碳绿能世界》主题演讲。
李振国也借此主题演讲契机,传递了隆基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开放姿态、构筑协同创新生态、共建零碳绿能世界的意愿。除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外,隆基还将在寻求世界范围内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方面不遗余力。
隆基认为,从今天迈向碳中和大概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说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完才做下一个阶段,应该是有交叉或者是共同进行的。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非物理性的政策面形成与现有灵活调节能力市场化需求侧响应非物理侧的调整,最大限度接纳清洁能源。
第二个阶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以及改造,这个是让渡出10到15年空间。
第三个阶段是新能源+储能以及早期的水电还有抽水蓄能调节,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形成脱碳。
第四个阶段是氢的引入,除了电力系统是碳排放是一个因素,非电体系占的碳排放更大,不引入氢没办法进入到深度脱碳的。
随着光伏成本的逐步下降,储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光伏将承担起修复地球的责任。在光伏的制造环节,用清洁能源,比如水电、光伏发电来生产清洁能源。这就是“零碳”。
此外,可以利用经济的光伏能源进行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并且对淡化后的海水进行提升和输送到沙漠地区,让沙漠变成绿洲,一旦有了植被,就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固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修复过去人类发展带给地球的伤害。这就是一个“负碳”的过程。
石油等化石资源具有天然的地域性,生产与消耗分布不均,很多国家不得不依赖进口。依托光伏与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能源产业将从资源属性转变为制造属性。当能源产业转向制造属性后,会打造出这样一种场景:有光(电力),有光伏(制造),再加上水(绿氢),就可以保证国民的基本生产与生活。隆基坚信能源结构转型已经到来,人类在不久的未来能够实现100%清洁能源供能。
光伏产品全球供不应求
随着“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全球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4.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16.6%。由于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33.66GW,据此测算,4月的新增装机容量规模为14.65GW,同比增长299.18%。
从全球来看,光伏等新能源也是“风景独好”。朱共山表示,欧洲能源价格上升,带动户用光伏需求迅速增长,预计欧洲光伏今年将保持40%的高增长速度。2025年,欧洲光伏装机累计将超过320吉瓦,到2030年将达到1太瓦以上。未来十年,美国的光伏累计装机也将达到800吉瓦左右。
平安证券表示,欧洲库存消纳改善叠加战略性备货恢复强劲的拉货动能,美国市场在供应链缓和与补贴刺激下有望加速增长,新兴市场将延续增长势头,海外市场全年需求有望实现45%及以上的增长。
未来几年,新能源市场空间有多大?对于海外市场新能源装机如何展望?
李振国表示,到2030年,中国光伏产能预计仍会占全球光伏产能的80%,达到1200个吉瓦。其中有400个吉瓦会应用于国内的能源转型,做电站安装方便;有800个吉瓦用于出口,对产业链形成经济支撑,增加国内产值3.2万亿,创造出口总额1.5万亿,拉动直接投资3.6万亿,带动本土就业245万人,从而为未来我国制造经济产业转型作出贡献。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全球光伏已正式进入太瓦时代,而中国或将在2030年步入太瓦时代。
全球能源属性正在从资源属性转变为科技制造属性。如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光伏市场,在未来几年仍需要快速增长。到2030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需要达到每年1500个吉瓦,并且在这种规模下需要持续30年的安装,才能真正形成对碳中和的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赛道。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光伏主产业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加上辅助材料和装备,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高达3.8万亿元。
李振国在SNEC的开幕式上还表示,让光伏的使用成本更低,是全行业的使命和责任。隆基最近有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期望业界,大专院校、同行、上下游紧密合作,参与到开放创新的体系,为光伏下一步转换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