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7 13:26:47 角马能源 作者: 罗玲艳
这家行事相对稳健的风电巨头,能否在更加激进的竞争对手的围堵中实现突围?
时隔六年,中国第一大风机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002202.SZ)“二把手”之位再度更迭。
四天前,金风科技公布新一届总裁任命,44岁的曹志刚将接替年长一岁的王海波,担任该公司新总裁。
接任前,曹志刚担任金风科技董事兼执行副总裁。
金风科技内部人士向「角马能源」介绍:“曹志刚在副总裁任上,主要负责风电产业链和‘两海’战略,即海上风电和海外业务。”
曹志刚履新,恰逢中国海上风电进入发展快车道。但相较于金风科技在中国陆上风电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截至去年底,其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却仅以775MW排名行业第三,市场份额仅有17.4%。
此次人事变动背后,折射出金风科技在海上风电市场的战略布局。但这家行事风格相对稳健的风电巨头,能否在更加激进的竞争对手的围堵中实现突围?
剑指海上风电
一个月前,曹志刚应邀赴广东阳江参加第四届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
会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海上风电行业高品质发展建议”的主旨演讲。这位深耕产业链和“两海”战略的老将对海上风电产业链尤为关注。
“风电机组在海上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到33%左右,电力送出、支撑结构、施工、运维等与风电机组在全寿命期价值链上同等重要,海上风电发展需要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努力。”他说。
对于当下海上风电“大跃进”热潮,他给出“创新”、“稳健”、“开放协调”、“标准化”四个关键词。他对过激创新表示担忧,并强调要“保障稳健发展”,“避免2006—2010年陆上风电高增长发展后质量问题爆发造成的行业之殇”。
从去年开始,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国家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利好,以及平价上网时代即将来临的压力,在业内掀起核准潮和抢装潮。
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该领域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相比之下,过去九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仅有444.5万千瓦。
但曹志刚走马上任时,金风科技在海上风电领域并无优势。作为中国陆上风电霸主,武钢很难满意海上风电这份答卷。
去年,该公司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400.5MW,低于上海电气726MW和远景能源402.4MW,仅排名第三。其累计装机容量也落后于上述两家公司。
金风科技在海上风电领域布局并不算晚。早在2009年中国海上风电起步伊始,金风科技便在江苏盐城设立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
在海上风电第一大省江苏,金风科技与上海电气、远景能源展开激烈争夺。
2016年,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列为海上风电重点发展省份。战火随之从江苏蔓延到其余三省。金风科技相继在福建、广东设立生产基地。
但曹志刚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局势。截至2018年底,上海电气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在全国总量中占比超过一半,霸主地位难以撼动。而后起之秀明阳智能,正凭借广东企业本土优势奋起直追。
当下抢装潮对风机商的供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需要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作支撑,而供应链一直是整个中国海上风电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掣肘。
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产业链长度和广度尤甚,其相关方包含开发商、设计院、海工、水文气象、洋流、海运、安装、运维、输变电、电网、风机企业、零部件企业、认证机构、标准机构、保险、金融等。
“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以开放的心态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合作、务实协同,才能实现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快速发展。”曹志刚说。
这位金风科技新总裁从前任手中接过权杖时,海上风电大决战已烽烟四起。
新老交替
此时的曹志刚,或许会想起21年前金风科技初创时的情景。当年,新疆风能公司发起、员工与投资者入股,成立了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这是金风科技的前身。
彼时,中国风机市场还处在外企垄断之中。这位技术骨干,参与了国产化600KW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的开发研制。
同年,共有5台风机并网发电,国产化率可达53%。次年,这一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与新疆自治区科委的鉴定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0年,该公司开始推进从科研成果向市场产品转型,共销售4台国产化机组,实现600kW国产风机销售零的突破。王海波正是于当年加入金风,担任该公司营销中心主任。
此后,二人分别在各自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曹志刚作为技术负责人,主导国家“863”课题大型风力发电机-兆瓦级风机电控系统开发课题。他参与的多项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为早年中国风电设备国产化作出突出贡献。
当曹志刚逐步上升为副总工程师时,王海波在营销领域不断开疆拓土。
早年,金风科技在外企的垄断夹缝中求生。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新政,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此后,外企节节败退,大批中国本土企业强势崛起。
金风科技在不断变动的局势中脱颖而出,逐渐坐稳中国风机界头把交椅,并一度问鼎世界第一。
对于曹志刚和王海波两人而言,2007年都是其职业生涯的关键年份。
当年,曹志刚被提拔为该公司副总裁。王海波则被派往新成立的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天润新能”),担任常务副总经理。
这家主要负责风电场投资与开发的全资子公司,在金风科技整体战略布局中占据显赫地位。
财报显示,2018年,其风电场开发业务占营收比重达到13.63%,毛利率高达64.17%,远超风机及零部件销售业务18.88%的毛利率。
在历次风机价格战中,来自天润新能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成为金风科技克敌制胜的法宝。
王海波逐级跃升为天润新能董事长。他比曹志刚晚三年才提拔为金风科技副总裁。但仅仅三年后,王海波就凭借天润新能立下的功劳,直接从武钢手中接过金风科技总裁的权杖。而曹志刚仍只是执行副总裁。
王海波接任总裁时,金风科技正经历剧烈的人事动荡。
早年,创始人武钢、总裁郭健和常务副总裁李玉琢被称为“金风科技铁三角”。但随着2011年李玉琢退休,2012年郭健辞去总裁职务退居二线,“铁三角”被打破。
彼时,风电行业陷入低迷,价格战引发的质量危机频发,“三北”地区弃风限电问题凸显。
内忧外患中,王海波临危受命。作为武钢的副手,他与后者一起带领金风科技走出困境,并不断巩固领先地位。
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去年,金风科技新增装机容量达到671万千瓦,在全国市场占比近1/3,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但海上风电狼烟初起,这家在该领域仅排名第三的风机公司,若要向霸主地位发起冲击,必将经历一场恶战。
接力棒从王海波传递给曹志刚。这位自公司初创时就跟随武钢的新副手,将如何开启新一轮海上风电攻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