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未来产业锚定未来

2023-02-21 09:58: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叶 子   浏览:148 评论(0

  谈到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在各行各业中,有不少和未来相关的词汇。例如,在新一代制造业中,一些企业建起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里充满各式“黑科技”;在乡村振兴中,许多地方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努力构建引领数字时代、呈现未来元素的乡村新社区;在食品领域,还有基于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的未来食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那么,您听说过未来产业吗?

  未来产业是指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提出,“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从国际上看,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未来产业如此重要,它有哪些特征?中国各地如何布局?今后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特征鲜明

  潜力十足、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不确定性

  春节假期结束后不久,2月6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2023年度第一批集中开工,其中不少是关于未来产业的重大项目。南繁基地陵水片区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太空实验室文昌基地(一期工程)项目、文昌国际航天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二期—卫星研发中心项目……仔细看,涵盖“陆海空”的三大未来产业新动作频现。

  记者梳理发现,在2023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许多都提到了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例如,河南省提出:推动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产业尽快成规模,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到2025年形成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天津市明确:在信创、先进材料、生物技术、细胞科学、脑机交互等领域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则写到: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科学、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塑造竞争新优势。

  前瞻布局,是各地提到未来产业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这说明未来产业代表着前沿科技和重大技术变革创新方向,是引领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想要赢得未来发展先机、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未来产业可不能缺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

  “当前,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背景下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盛朝迅表示,发展未来产业,主要目的是适应部分领域技术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的要求,探索“无人区”技术突破,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安全可控。

  未来产业有什么特征?综合有关智库和专家观点,其发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新”。一是依托新科技。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并依托于技术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二是引领新需求。未来产业不仅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现有需求,还将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新消费需求。三是创造新动力。未来产业将引导市场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是拓展新空间。未来产业将帮助人们不断突破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拓展新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这样看来,未来产业潜力十足、前景广阔;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未来产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区分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了解未来产业的这一特点。

  盛朝迅解释,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是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但将二者对比来看,支撑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属于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通常处于加速突破及爆发增长的前夜,能够满足人类的根本需求或潜在的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其技术性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体验更好。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一定体量规模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对应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第二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而未来产业主要处于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第一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孕育期,从发现、培育到产业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在描述未来产业时,这是常常会被提及的一句话。正是这样的特性,决定了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前瞻布局、充分谋划、培育发展。

  布局各地

  政策引领、规划先行,各种要素正在汇聚

  高密度头脑风暴、技术研讨、试错优化……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集中攻关;聚焦于新一代生物药物、生物材料等技术,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的10余位跨学科特聘研究员、博导,正着手推进项目研发。在浙江省杭州市西侧,有一条绵延39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串起了一批高能级的科创平台。许多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正在这里激荡。

  在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浙江省走在前列。2022年初,浙江出台《关于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成为浙江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

  2022年8月,浙江省经信厅公布了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有8个主体入围,分别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德清北斗地信、海宁第三代半导体、空天产业(无人机与卫星互联网)、未来网络(6G)、中国眼谷眼健康、宁波柔性电子和绍兴市越城区第三代半导体。可以看到,8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可谓特色鲜明,它们依托所在区域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实现了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规模集聚。

  事实上,在中国,一些省区市已经行动起来,相继发布行动方案、指导意见等,为当地发展未来产业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路径,确立了明确的量化目标。

  上海在2022年10月出台《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5个方向,将集中力量、滚动培育,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到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产值达5000亿元左右。

  这5个方向是如何确定的呢?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要培育的未来产业,首先是技术和市场都还在孕育期的产业,其最优的技术路径还有待探索,其产业有待培育。其次,这五大未来产业代表了人类对信息计算、生命质量、资源利用、空间拓展的突破性愿景,面向未来的重大需求。第三,未来产业是对传统技术的颠覆,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变革性影响。第四,未来产业涉及的领域,将促进形成国际标准,树立行业风向标,对全球产业竞争合作具有战略意义。第五,未来产业一旦成熟,将会释放出极强的爆发力,对经济、社会、生活等产生广泛的带动作用。因此,5大产业方向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到技术前沿性、需求突破性、影响颠覆性、价值战略性、前景爆发性等五方面标准。

  广东省深圳市一向被认为是创新高地,2022年6月,《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明确了深圳未来将要重点发力的八大产业。

  深圳未来产业的方向确定,充分考虑到城市自身的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具体来看,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4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4个未来产业,则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表示,未来产业本质上是科学研究和“根技术”创新的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要从科创中心城市起步,并逐渐带动辐射相关区域。这也是为何北京、上海、深圳等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会率先布局。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是开启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量。”盛朝迅表示,各地纷纷加码未来产业,有助于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未来产业汇聚,加速使未来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

  培育壮大

  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近日,科技咨询机构iCVTAnK发布《2022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在未来产业综合排名中,中国综合评分位居世界第二。该指数还将量子信息、绿色能源、机器人、元宇宙、先进通信、生物技术6个领域纳入2022年度未来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渠慎宁认为,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等蓬勃兴起。全球应对疫情、复苏经济的紧迫需求,又促使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进一步汇集。世界各国纷纷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加大创新投入,抢抓发展先机。

  既然是“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今后在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上,中国将如何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提前布局并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领域上,重点是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区域上,重点是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先导示范区,推动形成未来产业策源地。此外,还要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产业投入较大,回报期长,孵化起来需要耐心,需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要以研发经济的壮大加快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另一方面,要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是国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去年底,科技部、教育部批复的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及培育名单出炉,9个省份的11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

  从首批试点名单来看,所有试点科技园的建设单位都包括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比如,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研究硕果频传。此次入选的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就以中科大和合肥高新区为共同主体,全力打造引领未来的“量子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广州两地的两个试点建设单位中,除了高校和地方政府,还出现了科技领军企业的身影。例如,广州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有广汽集团、广药集团两家企业参与共建。广州市科技局表示,该建设试点将实行“政府引导+科技园牵头+领军企业+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管理体制机制。

  盛朝迅建议,要按照未来产业成长规律,鼓励多元路径探索、强化基础性技术研究、加大场景支持力度、推动久久为功,营造更加有利于未来产业成长和未来企业家、科学家成长的社会氛围。


文章关键词: 科技 产业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