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透视通威

2022-11-18 15:58:51   来源:中国能源网   浏览:120 评论(0

从专业化的双料龙头到一体化布局,通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月25日晚间,通威股份(以下简称“通威”)披露了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0.8亿元,净利润217.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8.6%和265.54%。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净利润分别为417.4亿元、95.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7.3%和219.12%。

硅料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价格上涨、产能爬坡,再加上电池片业务的产销两旺,成为通威营收、业绩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本轮光伏火热的周期中,通威凭借其硅料、电池片双龙头实力,一直是光伏企业中业绩最好、盈利能力最强的那一批。

不过在最近的1、2个月中,通威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其暴涨的营收,而是其全面进军组件市场的行动。

11月1日,国家电投公布2022年第52批、53批以及57批光伏组件中标候选人,规模共计13.49GW。根据第一中标候选人来看,通威太阳能预中标3.56GW,预中标占比超26%。自今年宣布正式入局组件以来,通威已经连续中标多个项目,在手订单接近8GW。

2006年,通威投资多晶硅企业永祥股份,正式进入光伏行业。在过去的16年时间里,光伏行业经历了多轮周期。许多光伏企业,包括曾经的龙头企业,都在起伏之中沉沦下去,甚至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残酷的周期中,通威也曾遭遇挫折,但最终得以坚守。在普遍喜好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光伏行业中,坚持专业化发展一度是通威成功的秘诀。

在光伏行业中,“一体化”与“专业化”之分由来已久。随着周期的变化,光伏企业的“专业化”、“一体化”趋势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曾经的“专业化”优等生通威也开始了“一体化”步伐,这是否意味着光伏“专业化”的退潮?作为硅料、电池片全球双料龙头的通威,又为何选择此时大举进军组件板块?在市场竞争激烈、已成为一片红海的组件市场,通威又能如何破局?

杀入红海

通威有意全面进军组件市场的消息从8月开始出现。

8月17日,华润电力公布3GW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通威、亿晶光电、隆基均入围。价格方面,通威报价最低为1.942元/W,较第二名亿晶光电低5分/W以上。此次华润组件集采将选择一家供应商,如无异议,通威将成为此次集采独家供应商。

随着招标结果公布,组件市场陆续出现“狼来了”的声音:一直专注于硅料、电池片两个环节的通威,开始准备大举进军组件市场。

事实上,通威此前也并非没有组件产能。2013年,赛维LDK破产重组,通威并购赛维合肥工厂。此举除了标志通威正式进军光伏电池赛道,也让通威掌握了少量的组件产能。据通威透露,截至目前通威组件产能已有14GW。

就在市场一片猜测的时候,通威的一纸公告给出了正式的宣言。9月23日,通威发布《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在盐城市投资2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的公告》,正式官宣将在盐城市投资建设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约40亿元。在公告中,通威表示“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适当拓展组件环节……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光伏产业结构”。

另据了解,除了盐城,通威还在寻找布局组件产能的下一站,或还将建设30GW高效组件产能。

如果将上述产能全部计算在内,通威将拥有超过60GW的组件产能。而当下的组件龙头隆基绿能,其2021年组件产能也仅为60GW。

当然,考虑到其他企业的扩产可能以及组件建设周期及项目的不确定性,不能因此就断定通威马上就有机会成为新的组件龙头。不过全新的组件巨头即将来袭已成定局,通威板上钉钉的三十多GW组件产能势必将会对组件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通威大踏步的举措,是否意味着光伏产业里“一体化”将彻底取代“专业化”?

顺其自然的选择

“专业化与一体化本身并不矛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可以佐证“专业化败给一体化”的例子还有阿特斯。就在10月,阿特斯的科创板IPO处于中止状态,在IPO申请被受理400多天后,阿特斯的本土上市宣告失败。而在阿特斯的招股说明书(注册稿)中,就明确提到“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的单晶产能目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后端的电池片及组件制造环节,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尽管一体化程度低并不是阿特斯上市失败的原因,但能让阿特斯在招股说明书无奈承认弱点,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当下的资本市场对于光伏企业无疑更青睐一体化。

“通威现在已经是硅料和电池的龙头企业了。那么对于资本市场的人来说,你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呢?”一位光伏行业专家对《能源》杂志记者说,“硅料和电池如果没有了更大的增长空间,那么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扩张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从传统制造业的角度来说,产业链分工不仅是常态,更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了专业和效率的完美平衡与最大化。“但光伏产业链环节并不长,且不具备绝对的技术壁垒。因此随着市场变化,总会出现专业化、一体化的区别。”有光伏企业相关人士说。

中国光伏产业以组件起家,在最初的时代里,“两头在外”是中国光伏行业的鲜明特点。彼时甚至连产业链都不完全的中国光伏,一体化可谓奢谈。而正是随着国外“双反”、国内光伏政策刺激等一系列因素,才让中国有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才让“专业化、一体化之争”有了可能。

“没有企业会在起步阶段就发展一体化。”吕锦标说,“大部分一体化企业都是在某个环节实现领先或优势之后,才有资源和条件进行上下游的延伸。”

通威在特定环节的优势无疑是巨大的。

2006年,通威从硅料环节入手进入光伏产业;2013年并购赛维LDK后进军电池。而现在在上游多晶硅原材料环节,2022年前三季度,通威高纯晶硅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25%,随着2023年永祥能源科技一期12万吨项目投产,预计通威多晶硅全球市场占有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中游电池片环节,通威太阳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电池产能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预计2022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将超过70GW,2024-2026年,通威太阳能将形成130-150GW产能。

双料龙头的下一步进军组件,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

事实上,从通威过去的战略行为来看,“领先之后再延伸产业链”正是通威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

2013年,随着市场回暖,通威在多晶硅市场高歌猛进。确立局部优势的通威开始伺机向下游进军。电池最终成为通威的目标。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就曾经说过:“只有在行业里占据前三名,甚至是要位居第一的时候,你才能够扩张。”

从当下的视角回看,通威的选择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在并不算长的光伏产业链中,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是最主要的环节。硅料是源头的原材料,无疑是产业链的基础。而且通威此前具备化工技术积累,选择硅料入局光伏,顺理成章。

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之后,行业已经普遍意识到,发电效率是光伏竞争力的核心,因此除了原材料之外,制造环节的核心正是电池。

“适当拓展组件环节,也有利于发挥自身在高纯晶硅和高效电池领域的优势,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保障公司光伏业务的稳定发展。”通威相关人士介绍说。

通威不仅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找准了对的时机。

2013年中国光伏在经历过2012年的低谷之后开始慢慢恢复。当年,由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八条”)领衔,先后共出台国家层面政策文件17部。中国光伏的国内市场从此开始勃兴。

相比于2013年,2022年通威所面临的大环境则更进一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通威作为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响应国家号召,因此加大组件环节的投资是顺应我国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趋势的行为。”上述通威人士说。

共享市场蛋糕

从客户、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这是在产业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的尴尬情况。

对于通威来说,时机是他们最好的帮手。从2020年开始,全球性“双碳”战略潮流引发了光伏装机的大规模增长。2020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48.2GW,2021年新增光伏装机更是高达53GW。

需求的高速增长对于组件企业来说绝对是好消息。除了隆基、天合光能、晶科、晶澳这四个主要的组件巨头,其他二线组件企业也纷纷扩产,足见市场繁荣。

不过在下游需求旺盛的同时,上游原材料因为供需不平衡也在暴涨,极大地影响了组件企业的盈利能力。“现在市场很大,不存在直接竞争。”一家组件企业相关人士如此说道。

事实上,通威大规模入局组件市场,对于不断加强着一体化布局的组件龙头来说,影响可能有限。但是对于二线组件企业来说,由于缺乏一体化综合能力,应对上游涨价和未来潜在价格战的能力都比较弱,可能是下一步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的首批淘汰对象。

“组件龙头现在有资源、有产能、有品牌和渠道,在市场充分大的情况下,压力较小。但是二线组件企业可能没有这个优势。”上述业内人士说,“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整个光伏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都十分紧密,没有到直接竞争的地步。”

在今年之前,通威丝毫没有体现出有意大举进军组件市场。在不断加强硅料、电池专业化的过程中,通威的上下游协同,实现了与主要光伏企业的合纵连横。

2019年,通威与隆基就高纯晶硅合作事项达成战略合作。

2020年,通威与天合光能达成合作,双方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并共同投资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拉棒项目、年产15GW切片项目、年产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

2021年,通威又与晶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年产4.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硅片项目,以及开展相应供应链合作。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通威的合纵连横可谓目不暇接。通过互相入股关键项目、联合投资等方式,通威实现了与组件、硅片龙头的深度绑定。“通威这一方法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硅料、电池方面的优势,减少了大规模进军组件市场的阻力。而且也在原本较为空白的硅片领域进行了布局。”

龙头的下一步

当全面入局组件、开始涉足硅片,通威接下来不可避免地要被卷入光伏行业持续多年的“尺寸之争”、“技术路线之争”当中去。

2020年11月,通威和天合光能、中环股份等企业共同发起了《关于推进光伏行业210mm硅片及组件尺寸标准化的联合倡议》。倡议企业涉及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产业链环节。

在电池环节,210尺寸产品有着更高的发电效率,但也面临着缺乏适配的逆变器和芯片、产业链整合程度不足,甚至还包括了集装箱运输这样诸多现实难题。同样,TOPCON、HJT、IBC等各种新技术也百花齐放,各有独领风骚的优势。

但通威从不贸然做出选择,此前通威曾表示:“目前PERC电池仍然是市场需求的主力,而公司投资PERC产线均是210尺寸及以下兼容并预留了TOPCON技术的技改提升空间,随着新项目的顺利投产,公司在实现产线优化的同时,也能持续巩固市场份额。”

但毫无疑问,对于整个光伏产业来说,新技术的变革始终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发展。

“应该说PERC技术取代传统铝背场电池,成就了单晶取代多晶。从硅料、拉晶切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的成本发展趋势来看,特别是在碳足迹日益凸显的趋势下,组件BOM成本占一体化成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通威相关人士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其结果就是电池效率将是撬动整体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最大杠杆,而电池非硅成本的重要性(或比重)将会有所降低。”

在P型电池效率越来越接近极限的状况下,N型电池是未来光伏的主流方向,已经成为全行业不可撼动的共识。

与传统的P型单晶电池和P型多晶电池相比,N型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效应好、载流子寿命更长等优点。

在几种N型电池技术中,HJT和TOPCon最为人看好。谁押注对了未来技术方向,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先手。

作为电池龙头,通威自然不会放松N型电池技术的研发。虽然通威已经公开表示长期看好HJT电池技术的发展潜力,但也并未放松其他技术路线的研发。

通威曾在媒体透露,目前除1GW HJT和1GW TOPcon中试线以外,公司也建立了IBC电池试验线,首片IBC电池已于今年7月正式下线,目前尚处于产线优化中。同时钙钛矿实验室搭建完成,预计年内首片钙钛矿电池将会下线。

站在通威的角度来看,新技术固然是颠覆未来、甚至是主导未来的关键。但是稳健发展才是通威的首选。“短期看新技术做到颠覆仍需要一些时间,反而效率的稳步提升、持续提升更适合现阶段光伏行业的发展所需。”通威内部人士说,“对于新技术,通威想的是掌握好从实验室到量化的节奏,优化新技术在产能中的比重,确保通威的综合竞争力。”

在光伏行业上一轮重大的技术革新中,隆基依托着对单晶技术的坚持,成为新一代龙头。如此来对比,通威对于电池技术的选择似乎特别谨慎。

对于龙头企业和巨头来说,“谨慎”可谓优点,只有“保守”才是问题。刘汉元说过“要警惕各领风骚三五年,稍不小心回到解放前”也包含了这层意义。

硅料价格的居高不下是通威近两年业绩好、盈利强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新建硅料产能的逐步投产,硅料供需将会得到改善,价格也会有所松动。

尽管通威认为大概率不会出现价格暴跌的现象,业内人士也指出“不能排除因为市场格局变化,出现一些反弹的可能性。”但对于一家已有40年成长经验的民营企业来说,未雨绸缪,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未来应对“冬天”的能力,任何时候都是发展的第一要务。

对于“双料龙头”通威来说,在坐拥原材料和电池技术带来的成本、规模等优势之上,努力成为“三料龙头”是必然的方向,也是40年来稳扎稳打、穿越周期的必然选择。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