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超1000批来自新疆地区的太阳能组件在美国港口积压,价值达数亿美元。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这是由于美国出于对所谓“强迫劳动”问题的担忧,出台了新法律禁止自中国新疆地区进口产品,美国海关从6月21日到10月25日,一共扣押了来自中国新疆1053批太阳能设备,至今没有一批获得清关,导致在美国港口堆积如山,这些太阳能设备主要来自隆基绿能、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等三家中国企业。
事实上,很明显的是,所谓的“强迫劳动”其实就是美国屡试不爽的一个打压借口。但事实上,从这次对太阳能组件的干扰来看,美国在光伏产业的焦虑一览无余。从目前来看,这三家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停止向美国发货。
当前,美国已经无力再祭出“国家安全”等借口,在原材料、核心技术层面去联合盟友去卡中国光伏的脖子,只能用所谓“强迫劳动”之类的幌子与借口去阻拦,愈加凸显出美国的焦虑与无力感。
美国曾经是光伏产业领域的霸主,但如今中国光伏企业成功占领了欧美市场,欧洲、美国均离不开中国光伏产业链。
美国十年来都在想方设法打压中国光伏,却又一直无法摆脱对中国光伏的依赖。
早前,《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光伏产业目前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商提供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和零部件也都来自中国。甚至连光伏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绝大多数也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美国的打压与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
按照美国的套路,中国一旦在某个产业崛起,必然采取卡脖子的方式,事实上,美国过去从技术到原材料供应方面,对中国光伏打压10余年,包括主导“双反”调查、在原材料与技术领域卡脖子的方式,但是终究没有限制住。在今年7月,美媒还扬言“不许中国继续主导美国太阳能产业”。
2021年7月,美国商务部借助打“新疆牌”的机会,以杜撰的“新疆存在强迫劳动”为借口,将新疆四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列入黑名单。如今美国故技重施,但现已经黔驴技穷。
光伏产业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禁运石油,全球爆发石油危机,美国开始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投入资金研发太阳能光伏技术,成为了首批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
在80年代初美国就拥有了全球85%以上的光伏产业市场份额,但随着油价回落,彼时美国资本市场认为光伏产业市场太小,美国的原材料和人工都很贵,光伏产业的装机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利润空间也很小,不值得持续投入,美国新能源发展计划被从此一直被搁置了。
这背后其实恰恰反应了美国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对光伏产业缺乏耐性,而光伏产业恰恰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新兴领域。
2000年前后,中国看到了光伏发电在解决西部和农村地区缺电问题方面的价值,开始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在后来的10年,太阳能产业开始在欧美市场需求暴涨,中国第一代光伏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获得了欧美市场大量光伏组件的订单,从国内到海外市场快速铺开。
在那个时候,崛起了一批光伏巨头。典型的是中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彭小峰的江西赛维,苗连生的英利集团。
但是第一代中国光伏企业的扩张,其实还是来料加工模式,多晶硅材料定价权,光伏产业技术等核心的环节掌控在国外。彼时,美国华尔街与欧洲的多晶硅材料供应商就开始对中国光伏企业卡脖子,操控多晶硅材料价格上涨。
彼时多晶硅材料从每公斤40美元炒作到每公斤500美元,多晶硅材料价格越来越贵,无锡尚德为了避免原材料紧缺,施正荣与美国的MEMC签订10年订单合同,并且与美国的HOKU签订6.7亿美金的多晶硅供货合同。
而彼时随着08年次贷危机发生,欧美光伏需求市场萎缩,国内光伏巨头订单缩小,在2011年,美国又对中国光伏电池组件进行了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加征了关税,最高可达249%,欧盟也模仿美国的做法,这导致无锡尚德等企业大幅亏损,大额订单无力偿还,只能支付巨额赔偿金,并宣布破产,彼时还有众多光伏企业倒闭。
而后来中国痛定思痛,国内从研究机构、知名学府到企业,对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设备都进行了基础研究,攻克了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晶体硅太阳电池工艺与光伏应用技术等,并花了3~5年时间完成了光伏产业的国产替代。
其次是国内向德国学习,大量地补贴国内濒临破产的光伏企业。技术和政策又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光伏企业,许多光伏企业走上了技术革新的道路,在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国产化,持续带动光伏装机总量创下新高,逐步掌握了市场,技术,原料的主动权。
在2013年~2015年之后,中国光伏产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已经形成,开始主导全球光伏产业链。
多晶硅,这是用来制造太阳能板的材料,过去曾被卡脖子的领域,已被中国市场主导,目前中国在全球硅片生产领域的占比提高到九成以上,而美国占比则不到5%。
也就是说,在今天的全球光伏供应链体系中,硅片几乎都来自中国市场,中国新疆已经成为全球多晶硅材料的供应基地,目前全球太阳能电池工厂销售和使用的硅片97%来自中国。
截至2020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在全球占比75.2%,组件占比76.3%,硅片占比97%,电池占比80.7%,实现了全产业链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光伏已经让全球离不开
美国阻挡不了时代大势
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光伏发电的成本优势越发凸显。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十年来光伏系统成本下降超过90%,光伏电价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低于火电电价,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产品。
在近十年来,美国已通过“双反”调查、保障措施调查等贸易救济调查向中国光伏征收过数轮关税,部分中国光伏企业也选择在成本较低、且位置最近的东南亚布局产能出口美国。其中,隆基、天合、晶澳、晶科这中国四大组件头部在东南亚均有制造产能,其中三家均覆盖了硅片-电池片-组件三端。
今天,美国的打压不仅冲击全球光伏产业链,最终冲击的是美国自身的光伏产业,毕竟,美国当前光伏产业的现状是,供给能力与需求严重失衡,打击中国光伏,反使对其产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美国,欧洲也已经无法摆脱对中国光伏产业的依赖了。
中国已经是欧洲最大贸易伙伴,欧洲深陷能源危机,清洁能源产业转型计划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成为共识,这意味着中欧未来的光伏产品贸易比重还会提升,欧洲需要中国的光伏产品和技术体系,来完成欧洲的能源转型计划。
这是美国的恐惧之处。在美国的固有思维中,欧洲就是美国的后花园。但是,中国的光伏产业深入欧洲,并已经让美国离不开。
此前有数据显示,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对包括412家光伏企业在内的600多家清洁能源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切断和中国的联系,美国太阳能行业的23万雇员及1万家企业将会承受不利后果。
从未来的趋势看,在光伏产业领域,不是美国制裁中国,而是中国更有能力制裁美国。无论在减排方面,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和产品方面,中国光伏已经让全球离不开,美国已经阻挡不了时代大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恐惧以及对中国光伏的百般阻扰,一切就有了答案。
全球供应链的竞争
中国的光伏产业还不能掉以轻心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与核心技术之间的竞争,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取得了全球领先,但目前依然需要把控好行业未来的升级方向,关注薄弱环节。
比如说,欧盟也在为光伏产品设立的绿色门槛,除了生态设计要求和能效标签,还可能包括绿色公共采购政策,包括对碳足迹和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产品的发电量、组件的耐用性、组件和逆变器的设计质量、组件退化率、可维修性,可回收性都提出了要求。
中国光伏产品已在部分欧洲国家和韩国市场遭遇了绿色碳壁垒,对此我们也需要有危机感与应对措施,虽然取得了全球领先,但中国的光伏产业还不能掉以轻心。而欧美也在有意识的重振本土光伏制造、分散光伏供应链。
从光伏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疫情和贸易壁垒叠加催生逆全球化浪潮,供应链走向区域化,在供应链实现把控的情况下,最终又将落地于产品本身的竞争与升级。
面向未来,无论是光伏产业,还是其他产业,我们都需要时刻研究我们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些不足,并把控产品未来的升级方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更多的关注并提升自己在产业链、核心技术以及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的薄弱环节,才能确保不受制于人,更好的面向未来的全球化竞争高地,掌控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