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无锡尚德成立开始,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三场大洗牌后,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细的强大供应链体系,并雄冠全球。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
然而,在巨大成绩的背后,是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
大量光伏项目一拥而上。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6月,中国光伏扩产项目超过300个。
光伏企业数量剧增。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有49.62万家光伏相关企业,今年前8月新增光伏相关企业达9.15万家,同比增长超过45%。
大量资本涌入。2020年,可统计的光伏产能投资为4000亿,2021年超过了8000亿,2022年至今的产能投资已超过7000亿。
但历经野蛮成长后,国内的光伏产业受困于多重因素影响,其实已到了摊牌、洗牌时刻。
其中原因根源在于:国内光伏产业受制于周期性波动和政策补贴退坡的扰动,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锤炼,要长期称雄世界,至少必须要经过国内市场化的洗牌——“攘外必先安内”。
这也意味着,国内光伏业一方面对外在摊牌,但另一方面对内也有必要开启新一轮的“洗牌”。
未来,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发展?
福卡智库内部报告《光伏产业成人礼——摊牌与洗牌》分析指出认为,对中国而言,在穿越大风大浪后,至少掌握了三张“王牌”:价格牌,市场牌,时势牌。
如今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处于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由拼规模、拼速度、拼价格向拼质量、拼技术、拼效益,由补贴依赖向逐渐实现平价,由国内“自嗨”到深入参与国际竞争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