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环境保护制度之严,前所未有。
“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展开,勇敢亮剑。截至目前,两轮全国督察共受理转办群众举报28万余件,绝大多数已办结或阶段办结,推动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新修订的环保法“长出牙齿”,成为中国环境立法史上重要里程碑。
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把河道当街道管理、把库区当景区保护,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实现山水“长治”。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数十项改革方案接连实施,构建起生态文明体系“四梁八柱”。
……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从小村庄到中南海,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孜孜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
在黄土高原,造淤地坝、发展沼气,组织带领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青年习近平在延安梁家河村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在福建工作,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去年3月在福建考察,得知长汀昔日童山已成绿色家园,总书记动情回忆往事:“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在浙江主政,着力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千万工程”惠及万千群众,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在安吉余村,首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3月,15年后再访余村,总书记感慨系之:时间如梭,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
无论躬耕基层,还是领航中国,始终扎根中华大地,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步步在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
——摘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022年6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
本栏目主持人: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