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广西第一辆木炭车重重迷雾——“广西机械工业摇篮”五菱柳机工业历史文化探秘之二

2022-07-20 09:31:51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李广西 荣瑶 梁莎莎 朱柳融   浏览:317 评论(0

站在柳州工业博物馆里,木炭车就在眼前,却又那么遥远。

熟悉柳州工业史的人都知道它。任凭谁开始讲起柳州工业历史,都得先从这广西第一辆木炭车开始。

然而,关于它,还有很多疑问无法解开,许多细节无从查证。沿着89年的历史足迹一步步寻觅至今,再想找到一个制造过木炭车、使用过木炭车,甚至见识过木炭车的人,都如同大海捞针。

为何柳州工业博物馆展出的模型上,车头挂着“木炭车”的题词,车身写的却是“木炭汽车”,摄影图片资料里又是“木炭公共汽车”?

木炭车在柳州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何说它对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为何说木炭车奠定了柳机“广西机械工业摇篮”的地位?

让我们穿越迷雾重重的“时光隧道”,尽可能地接近这辆车,触摸它,了解它。

1

“风水宝地”鸡喇

在柳州市南郊,有一块方圆约1公里的“风水宝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北靠龙泉山,南望白虎山,西有羊角山,西北是鸡山,东侧伴柳江。

今年6月28日,记者走进鸡喇村,穿过市井热闹的柳机生活区,便是百年老厂五菱柳机。这块“风水宝地”一半“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另一半“现代化工厂,焕发新活力”,对比鲜明。

在这里,记者见到五菱柳机宣传干事梁家海,他对厂史了解比较多。

“要想了解1933年广西第一辆木炭车,还得再往前推,从1927年的鸡喇码头说起。”随着梁家海娓娓道来,眼前的高楼、厂房逐渐消失,杂草、荆棘生长而出,市井熙攘渐渐褪去,清冷氤氲笼罩过来……

这年深秋的一天,几个衣冠楚楚的“神秘之客”登上鸡喇码头,来到鸡山脚,环顾四周,交头接耳,指指点点。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了扩充实力,谋划在柳建设军械修造场所,邀这一行人到此地选址。一番勘察后,几人兴奋不已:“鸡喇虽为弹丸之地,但位置隐蔽,易守难攻,交通便利,不可多得!”

没过多久,白底红字的“柳州机械厂筹备处”牌匾便在鸡山脚下一个拱形的工程指挥部门前挂起,工地开工。据厂史记载,工人还从柳州西门至北门拆取20万块旧城墙火砖用来建厂房。

翌年9月,铁架厂屋、机械部厂屋、电机部厂屋、办公室和工人宿舍先后落成。30余套贵重设备由沪抵柳,从鸡喇码头鱼贯上岸。

自此,一座规模较大的工厂拔地而起,工厂设置木工、翻砂、打铁、机械及电机五大部,建成后即开始生产手榴弹、炸弹,从事普通机械及军工设备制造与修理。

小山村淹没在电灯电话、车马嘈杂、机器轰鸣、汽笛声声的氛围中。

时间来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一触即发。广西的石油资源极度匮乏,造成数百辆汽车停驶,广西的军事补给一度陷入瘫痪,这让新桂系如鲠在喉。

这一年,在距离柳州1400多公里的河南,留法归国的汤仲明,经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研究实验和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木炭汽车。

一时间,以烧木炭代替烧石油的汽车在全国逐渐兴起。这让新桂系铁了心要造木炭汽车。

当时的柳州机械厂,经济实力与规模不仅雄视八桂,也名列全国机械工业厂家前茅。据厂史记载,柳机当时总资本为401000元(旧币东毫),几乎相当于广西贺县(今贺州)、梧州和南宁三地34个同类厂家资本总和的3倍。

市文史专家李乐年在接受央视《国宝档案》栏目采访时曾说:“抗战前夕,新桂系为了在后来的战争当中不受制于日本,秉承着自卫、自给、自治‘三自原则’,决定利用广西丰富的森林资源生产木炭汽车。”

这任务自然就落到广西“工业的心脏”柳州机械厂肩上。

于是,新桂系花重金从广东、香港和英国招募了一批技术精英来柳试制木炭车。团队却一直卡在木炭发动机这一环节,迟迟不得其所。这是为何?

2

发生意外的惊奇

7月13日,记者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站在木炭车模型前,听副馆长李子军讲解木炭代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木炭在炉膛里不完全燃烧形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进入气缸,通过电火花点燃爆发而产生动力,驱动汽车运行。”李子军说,现在看来,这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实在简单,但在当时,却难倒了技术精英和爱国工程师汤仲明。

而汤仲明最终得以成功,还是源于一场实验小事故。

汤仲明在最初实验时,发动机动力很差。为此他又打造了一个双层铁炉,煤气从炉子出来后,先通过装水的散热器,再通过过滤器进入发动机,性能上总算有了进步,但发动机动力还是不理想,时速最多十几公里,动力表现总是软绵绵的。

这让汤仲明夜不能寐,苦苦寻找攻克方法。

据相关史料记载,有一次,木炭汽车驾驶员在试驾过程中,不小心撞上了仓库的铁门,连接发动机的煤气管被撞裂了。突然,发动机一声轰鸣,木炭汽车往前一窜,速度猛地加快。司机正担心要挨训时,汤仲明却笑了,还连声说“好”。

原来,煤气管的开裂让煤气中渗入了空气,而空气中的氧气能够助燃,让木炭汽车的动力成倍增加。他在碰破管子中得到启发,立刻对木炭汽车的动力装置进行修改,在炉子侧面钻了两个孔,一孔连鼓风机助燃,另一孔把煤气送出去。

经测试,木炭汽车车速可达到汽油车的水平,成功了!

汤仲明为了加快推广木炭汽车,将制作技术和图纸,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还亲自驾车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巡回表演,使木炭汽车在全国推广。

1933年11月27日,汤仲明受邀来到柳州机械厂,帮助制造木炭汽车。近一个月后,柳州机械厂终于造出两台木炭机,并装好一辆木炭车。这就是广西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木炭车。

同年12月31日,这辆木炭车从柳州驶到南宁,李宗仁亲笔书写下“木炭车”三个大字,贴在车头。随后他与白崇禧等乘坐这辆木炭车,在南宁市内巡行一周,神采飞扬。市民们纷纷涌上街头观看。

改良后的木炭车,用“木炭三磅可行华里十里”,“其消耗燃料之费,比较可减少八分之七”,由于造价低廉,易于制造,迅速在广西普及制造,甚至发展到了柳州周边各城市。

“即便如此,木炭车也不是一般人乘坐得起的。”李子军为何这样说?

3

文化名家的亲身体验

故事讲到此处,开头的一些疑问便迎刃而解了。

李子军指着车头的“木炭车”三个大字告诉记者,柳州工业博物馆的木炭车模型大约是按原始车型缩小一半制作而成的。李宗仁亲手写的“木炭车”牌匾,目前收藏于自治区档案馆。

我国《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中对汽车有如下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因此“木炭汽车”,是专有名词,这里与“木炭车”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那“木炭公共汽车”又是怎么回事?

李子军介绍,当时的木炭车,最高时速可达到80公里/小时。在广西推广生产的木炭车中,以长途公共汽车最为广泛,每辆至少可乘坐20人,一袋袋木炭堆在车顶,行驶中,还要时不时往炉中泼水,以调节配气比,近而控制动力。每隔几十公里还要设一个“加碳站”。到了终点,司机、司助还要立即清理炉灰、养护车辆。

民国时期,汽油依赖进口,价格贵得吓人。以1931年为例,上海闸北加油站1加仑(约3.8升)汽油售价两块大洋,而鲁迅家保姆一个月的工钱才三块大洋。而在抗战胜利前夕,上海报纸上登载的物价显示,1公升(升)汽油价格比1石(80公斤)大米更高。

因此,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均使用木炭车。一是节约汽油用于抗战,二是可以把抗战物资运输到前线,因此木炭车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木炭公共汽车的乘坐体验又是怎样的?

据巴金《在柳州》一文中提到,他和妻子在柳州住了3天,才买到去桂林的车票。而去四川的朋友,要在柳州住3个多月才能买到票。“这长久的等待会使每个人失掉勇气。”巴金感叹。

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也曾回顾过他从广西蒙山县老家转学到桂林,去汽车站搭乘长途汽车的一段经历。

那是1941年夏天,梁羽生17岁,乘坐的长途汽车非常简陋,车厢是木制的,车顶是两层竹篦,中间夹一层厚厚的油毡。车厢里没有座椅,贴着厢壁摆了四条长长的木凳,中间空地用来堆放行李。这些还都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司机驾驶舱,右边舱门后侧居然挂着一个大铁桶,高两米,宽一米,中间略鼓,仿佛一个烧水的锅炉。

梁羽生很好奇,仔细观察这个“锅炉”的用途。只见司机扛来一麻袋碎木炭,爬到车顶上,掀开炉盖,将木炭倒进去,又拿出一根铁棍,将木炭捣结实。然后司机爬下来,打开炉子下方的一扇小门,用一根沾满机油的棉棒点着里面的木炭。大约15分钟过后,售票员开始摇动炉子旁边的一架鼓风机,司机则跑进驾驶舱发动汽车。此时炉子黑烟滚滚,整个车站都是烟雾和难闻的煤气味,呛得人透不过气来。又过了将近半个小时,汽车终于缓缓驶出车站……

老舍也曾以《抛锚以后》为题,写下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一家刊物还发表漫画,画上题词:“老兄!你是坐汽车来的吗?”“不!我是推汽车来的!”

4

迎来高光时刻

为了寻找参与或见证过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研制的人,记者也是煞费苦心。

五菱柳机原党委副书记陈溯霖已83岁,他的父亲陈祝文会不会是见证者?

今年7月10日,带着疑问,记者见到了陈溯霖和他的妹妹陈海棠。

两位老人曾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一些事情。

新桂系在1931年建立空军后,在柳州设有机场。随后,陈祝文来到柳州工作,还把家安在了柳州。自此半生在战火中漂泊,一生献给了工业事业,他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也与柳机的发展深深交织在一起。

陈祝文是否见证过第一辆木炭车的诞生?“虽然时间上吻合,但是我们也无法确定。”两位老人均表示,父亲这代老工匠,都是只管埋头做事,很少向家人谈及工作,那一时期父亲的工作经历,他们更无从知晓。

在采访李子军时,他也谈到,曾相继探访过原柳机总工程师熊天赐、原柳机职工李梦秋,但他们对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的研制过程也知之甚少。

熊天赐、李梦秋相继过世后,这段历史又多了一层封尘。

柳州地处桂中腹地,自古就有“桂中商埠”的美誉,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古代的造纸、印刷、卷烟、酱料等轻工业,为柳州奠定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20年代,这里又生长出现代工业萌芽。到了上世纪30年代,柳机相继研发制造木炭车、飞机,因为研发木炭车而制造出的内燃机,开创了广西内燃机的历史。《国宝档案》也说:“那时的柳州已经具备了中国领先的工业水平。”

《柳州是怎样炼成的——柳州工业历史与文化探微》一书也提到,“木炭煤气机和木炭车的诞生掀开了柳机自主研发的第一页,柳州机械厂也因此被誉为‘广西机械工业摇篮’。”“朱荣章号”双翼战斗机再次奠定这一重要地位。

柳机雄厚的工业实力,也让柳州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在巴金笔下,1938年的柳州,新柳江饭店与广州的西南酒店一样繁华、高级,热闹的街道多,中山公园里香气弥漫,令他不舍离开。

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又相继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汽油机、广西第一辆汽车、广西第一辆微型汽车等。

为何说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的诞生,为后来柳州工业的这一系列高光时刻埋下伏笔?特别是在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工厂和财产,与顽固派进行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斗争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文章关键词: 五菱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