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垃圾分类到底是一场怎样的“考试”?

2019-07-03 16:33:15   来源:   浏览:171 评论(0


2019-07-03 09:42:36 央视

垃圾分类到底是一场怎样的“考试”?

从7月1日零点开始,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从垃圾产生源头到末端处理,上海实行全流程分类管理。个人一旦违规混合投放垃圾,将被处以最高200元的罚款。这也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

昨天是垃圾分类“大考”的第一天,有人“考高分”——

不少人坦言,垃圾分类让他们感受最大的就是“都不浪费食物”了:央视记者在上海轨交二号线人民广场站看到,有乘客拿着半杯还没喝完的豆浆,在将其丢进干垃圾桶之前,又猛吸了几口试图“清盘”。也有乘客手里的面包本来还剩一口,最后还是塞进了嘴里,然后才把空袋子扔了。甚至还有一名乘客因为暂时找不到湿垃圾桶,直接把手里的红薯皮用纸巾包了包塞到双肩包里。

也有人“考糊了”——

据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1日上午,上海市各城管执法系统开始《条例》实施第一天的巡查工作。据统计,上海首日共出动执法人员3600人次,检查各类单位4216家。依据《条例》共教育劝阻相对人881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623起。

确如报道所称,面对“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的新规,整体看,效果初显。有人主动响应,分得清晰、投得精准,堪称教科书级别;不过,也有人心不在焉,浮皮潦草,甚至还有一些人和企业顶风作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垃圾分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何才能行稳致远?

央视微议

垃圾分类:一种关乎文明素养的“考试”

一定程度上说,垃圾分类是改造我们生活习惯的考试,也是重塑我们生活方式的考试,更是一种关乎文明素养的考试。故此,每个人都需要考出高分,也惟有考出高分,真正实现了习惯养成,我们才能自信地说,垃圾分类提升了社会的文明指数,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宜居,生活空间更为广阔。

公众“应考”当自觉  政府“辅导”不可少
公众“应考”当自觉  政府“辅导”不可少 

通过一些地方出台的规定,不难发现,垃圾分类已经进入“强制时代”。应对垃圾分类这种考试,既需要刚性规束,也需要柔性指导,既需要居民自觉“应考”,也需要相关部门加以辅导。所谓的辅导,即指职能部门提供分类指南,志愿者主动帮忙。

有媒体披露一个细节,在上海一些小区,有专门的志愿者“保驾护航”,为市民投放垃圾进行指导。志愿者在垃圾桶旁定时值守,不只是扮演“监考”的角色,更能通过讲解和指导帮助居民迅速适应垃圾分类的要求,从而推进垃圾分类进行得更顺畅。也许当垃圾分类渐入佳境之后,这种辅导将会离场。但在初期,志愿者参与必不可少。特别是一些外地抵沪的游客,他们初来乍到,能不能适应“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的新规,既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志愿者拉一把手。

要久久为功的理念  也要科学高效的治理能力 

在垃圾分类这场考试中,考生不只是广大居民,还包括相关企业,乃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职能部门来说,垃圾分类是挑战,也是考验。如果没有科学而详尽的配套措施,如果没有公平而严格的执法立场,如果没有久久为功的治理理念,垃圾分类就不可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可以说,无论加强科学管理还是加强引导,都与职能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在具体操作中提升治理能力,让公共政策与民众保持良性互动,并保持适当弹性,善政就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效果。

△上海一小区引进湿垃圾分类处理机,就地加工变废为宝△上海一小区引进湿垃圾分类处理机,就地加工变废为宝
少制造垃圾,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垃圾分类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学会了垃圾分类固然重要,养成分类自觉也很重要,而减少垃圾产生同样重要。据报道,不少人坦言,垃圾分类让他们感受最大的就是“都不浪费食物”了。这一观点很有代表性,也耐人寻味。垃圾围城,让人忧心忡忡,如果减少制造垃圾,特别是减少浪费,不仅有利于垃圾分类,也是为地球减压,为美丽中国添彩。

倡议少制造垃圾,不是鼓吹人人都学会辟谷、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呼唤大家崇尚更科学、更绿色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无论节约资源还是保护环境,都需要我们少制造垃圾,更主动地选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据报道,当前在上海,垃圾分类已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理由是,由于垃圾分类实行定时定点投放机制,早晨和傍晚许多居民扔垃圾时会聚在一起讨论,而在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垃圾分类更是大家谈论的话题。特别有趣的是,切磋垃圾分类已是全体居民的一大生活主题。这一现象让人喜闻乐见,假以时日,从新社交到新时尚,当垃圾分类越来越深入推进,一个更有文明张力的社会就会向我们走来。

最后,特别需要说的是,积习易溺,改之非一日之功。类似的问题曾经出现过,比如之前曾有一些城市大规模整治行人乱穿马路,不仅动用大量警力上街执法,同时配以大量的交通协管在路口执勤劝阻。技术手段上,乱穿马路者名字上屏幕、大量设置隔离栏杆等方式都派上用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大规模整治一阵风之后也沉寂下来,乱穿马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甚至“中国式过马路”一度还成了一种现象。

垃圾分类必须从中汲取教训,切不可只是刮一阵风。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劲不可松,不达目标不能鸣锣收兵。既不能因为积习难改而失去信心,也不能期待短期内能取得巨大进展。一些发达国家办成这件事也花了几十年才,比如日本用了二十多年。必须保持定力,稳打稳扎,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垃圾分类,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文章关键词: 垃圾分类到底是一场怎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