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川渝携手,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

2022-03-16 15:30:36   来源:中国能源网   浏览:215 评论(0

今年川渝两地将进一步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在不断加深成渝两地生态共建共保中,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走进四川成都青白江区的凤凰湖湿地公园,红色的樱花正在绽放。离开公园,往远处眺望,铁路港口一片繁忙景象,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正在推动成都城市转型发展,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都青白江区是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老工业区,形成以冶金、建材、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企业排放的黄色、黑色烟气曾是这个城市上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青白江区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临港国际贸易以及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先后投入生态环保资金30多亿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如今,“陆海联运新通道、大美生态青白江”已经呈现。2021年,青白江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青白江区的变化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成渝地区)建设的缩影之一,更是川渝两地探索生态环境共保共建的成功案例。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根据近日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渝地区将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着力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形成区域生态同筑、环境共治、风险联防、政策共商的整体合力,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双城记”。

探索环境共享共治的“川渝方案”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

“成渝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成渝地区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资源型工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大,偏重的工业结构格局仍未改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面临较大挑战,亟须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规划》提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规划》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改善等4个方面,设置了12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5%、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9.4%、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稳中向好等。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说,“空气无边界、共饮一江水”的川渝地区,肩负着在城市群建设中,探索出更多环境共享共治举措的重任。

“川渝两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说,今年川渝两地将进一步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在不断加深成渝两地生态共建共保中,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创新城市群生态环境治理协作机制

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的清水溪、凤凰溪,发源于重庆“城中山”歌乐山,最终汇入嘉陵江。随着城市快速扩展,受工业污染排放、雨污收集管网不完善、城市建设挤占河道等影响,清水溪、凤凰溪逐渐变成了黑臭的污水沟,“清水溪不清、凤凰溪没凤凰”。于是,沙坪坝区按照“关闭一批、规范一批、外迁一批”原则,对歌乐山及周边近1700家中小企业分类处置,依法关闭“散乱污”企业上千家;通过排查和新建、改造污水管网,整治河岸、造林植绿、建设湿地公园等,如今的清水溪、凤凰溪又重现小桥流水、草木葱翠的美景,两岸打太极拳锻炼、散步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

清水溪、凤凰溪的蝶变是成渝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探索。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一定的压力,《规划》聚焦城市群,着力解决成渝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餐饮油烟、噪声、黑臭水体等,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生态环境需要。

王波曾提出,推动成渝地区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如今,在跨流域水环境联治中,不仅是成渝地区,整个川渝两地都已实施跨界河流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启动了铜钵河、琼江、濑溪河等跨界流域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工作。

余国东说,试点跨界河流“一体化”治理成效显著,25个川渝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由2019年的96%提高到2021年的100%。

生态环境各个领域的联合治理,正在从成渝地区逐渐扩展为川渝两地。2020年,川渝两地拉开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序幕,2021年继续深化两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如今,川渝6个毗邻城市的空气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今年,我们争取在水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饮用水水源地风险共防等方面突破创新,加强川渝跨界地区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污染综合防治。”王波说。

川渝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基本形成

“两地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大格局已基本形成。”余国东近日给出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开展70余次联合执法,推动立行立改生态环境问题500余个。已在生态环保领域累计签订合作协议70余项,涉及污染协同治理、区域环境准入、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等方面。

“今年我们将聚焦重大项目落地、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环境管理合作联动,并在这3个方面重点发力。”王波说,在重大项目上,川渝两地将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重点推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加快成渝地区“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清洁能源沿江走廊。

余国东认为,正是在不断加强合作的过程中,川渝两地探索出了更多的制度创新。比如两地建立了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的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推动两地120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开展错峰生产。“我们还建立起川渝生态环境标准专家库,协同推进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0余个地方标准编制。”余国东说。

“我们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能力建设、推动资源共享、推动信息互通、联合科研攻关、加强联防联控等方面入手,共同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思路、协调机制和工作安排等。”王波说,川渝两地还将深入探索交叉执法、实战演练、联动帮扶、观摩座谈等方式,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两地之间有合作也有学习,比如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四川学习借鉴重庆“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签订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无废城市”合作协议》等。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