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隆响起来,流水作业转起来……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我市多家科技型企业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陆续动起来。依托科技创新,企业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工人们也迅速从节日氛围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新一轮生产,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项目为依托 促进稳增长
2月10日是农历正月初十,也是方盛车桥(柳州)有限公司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当天11时,记者来到该企业数字化总装车间,只见安全自动门机互锁生产区内约80平方米的独立工作区,6台一层楼高的关节机器人整齐排列,威风凛凛挥舞机械臂,自动按照程序完成夹取、拼装、拍照、算法识别等既定工序。两名操作工站在安全门锁外侧,目不转睛盯着运转的关节机器人及控制面板。
看到有序运行的自动化装配线,总装车间主任黄芝刚忍不住对记者夸赞道,从外观上看这几个关节机器人与目前大多数企业车间常见的关节机器人区别不大,但是,去年企业研发人员为关节机器人安装上机器视觉识别技术系统后,关节机器人不仅有了“眼睛”,还有了“大脑”。生产过程中,关节机器人可根据拍照进行算法对比,自动判断零部件生产情况,通过算法自动纠错。生产过程遇到异常情况,“机灵”的关节机器人还会定点拍图、自动预警,等待身边的数控人员处理。给关节机器人增加视觉识别系统后,产品精度控制提升到99.8%,质量识别纠正提升10%,实现制造质量的智能控制。还有效提升检测效率,提升重型后桥齿轮加工、装配、涂胶、漏漆检测生产线智能制造水平。减少车间管理者重复记录数据等工作流程。
据了解,黄芝刚口中的机器视觉技术,是市科学技术局2021年立项的市级科技重大项目“机器视觉技术在汽车后桥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与装备开发”。该项目由方盛车桥(柳州)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联合攻关实现。目前项目还在攻关实施期,旨在解决目前汽车后桥制造质量控制难、光污染下智能定位与检测精度极低、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帮助企业建立全区乃至全国首条后桥智能制造及检测生产线,实现电驱桥和卡车后桥的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黄芝刚介绍,应用新技术,生产流程减少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度。同一生产流程,150秒可完成,相比人工流水作业的240秒,效率、质量、产能等生产指标大幅度提升,自动化率达到90%以上。智能化的生产线不仅在总装车间启用,还复制到卡车后桥主减自动化装配等两条智能生产线中。
项目为抓手 带来新机遇
当一线疫情防控要求与车间生产实际相遇,两者如何兼顾?
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创”)运用2021年在市科学技术局申请立项的“电磁阀式喷射高雾化高响应技术研究与其全自动制造设备的研发”市级科技重大项目,找出解决办法。
2月11日,记者走进该企业新建设的车间流水线,看到数条新装配的生产线,正发出一闪一闪的指示灯。无数条电线与零配件在研发人员的装配下,形成产品。
该企业技术副总莫韬指着新生产线的设备告诉记者,电磁阀式喷射器是发动机电喷系统的核心部件,这项技术多年来为国外垄断。通过持续地科研攻关,源创已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已位列全球十大电磁阀式喷射器的研制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能为主机厂OEM配套喷射器的企业。国内缺乏相关的设备制造商,许多重要的装配设备都需要源创自行研发制造。目前源创的新一代喷射器产品,不仅获得国内订单,在国外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莫韬说,为缓解企业招工难、疫情防控监管难等问题,源创依托新技术与投入数千万元,把新建的装配车间打造成“无人车间”,生产线24小时全自动运行。目前,源创的喷射器产品,除了供应燃油车,还拓展到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和舷外机等领域。
市科技局重大专项科科长曾智勇介绍,近年来,市科技局从新产品和新技术攻关,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等多角度,引导科技项目成为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刺激新经济增长的发力点。仅2022年市科技局已谋划柳钢的“高端工程机械装备用热轧钢板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等30多个项目,将从资金、政策等方面重点给予帮扶,有效提升本地高端钢材对工程机械产业的供给能力、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台化研发能力等,增加柳州智造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