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一重器:新“智”造挺脊梁

2022-01-17 15:21:33   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韦斯敏   浏览:242 评论(0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

人物:蔡登胜,男,51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球研发中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他容貌清癯,鬓角夹杂几抹白发,一副无框眼镜后面,目光炯炯,神情坚毅。谈起柳工产品由“制造”向“智造”的发展之路,他指着一旁的无人驾驶挖掘机和无人驾驶装载机,打开了话匣子。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这是我在柳工工作30年来,所感受到的柳工发展之“魂”。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柳工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载入柳工史册的高光时刻。嘱托重如山,践诺须躬行。总书记的句句真言,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制胜法宝。而柳工的研发创新,是一个从追着跑、到并排跑、再到领着跑的过程。

一切要从1958年讲起。我们原来的老领导、柳工原董事兼副总经理杨冠淼,曾经告诉我:那一年,包括他在内的500多名建设者,从上海和其他地方来到柳州,在一块叫“龙腾背”的荒地上,建起了柳工最初的厂房。

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厂房里,柳工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Z435,开创了中国装载机的生产历史。自此,柳工犹如一条苍龙,昂举腾跃,冲入云霄。

但在研制第一台装载机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深刻体会到产品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对自主创新的追求,可能从一开始就刻进了柳工的基因中。柳工大型挖掘机总装厂生产计划高级专员严德富对此深有体会,在他工作的现场,头顶的标语就是“产品今天不出新,企业明天就关停”。

1992年,我刚进入柳工的时候,从事的是电器产品的设计工作。当时,柳工在电器技术方面不仅设备短缺,技术方法也匮乏,几乎没有仪表仪器,唯一的参考书是电器工程师手册。

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我意识到电控技术在产品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将工作重心逐渐从电器设计转移到电控设计方向。2004年,柳工承接了国家“863计划”项目——“装载机远程服务系统与智能化挖掘机”,我在其中负责智能化挖掘机的设计工作,肩上的担子真不轻。也就是经过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磨炼,柳工的电控技术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柳工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

2015年,柳工全球研发实验中心正式建成,柳工也开始布局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经过前期的调研与技术发展,2020年,柳工无人驾驶设备项目正式立项,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带领团队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

无人驾驶难就难在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为此,我们团队对工程机械作业的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各个阶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手下的得力干将孙金泉,就经历了研发的冲刺关头,那份紧张和焦虑,相信他还记忆犹新。

2021年8月初,柳工大多数员工正在享受一年一度的“高温假”,而孙金泉作为柳工智能产品研发总监,却带着研发团队奋战在烈日之下。

当时,无人驾驶挖掘机已进入测试阶段,预计9月要在北京的一场重要展览中正式亮相,却在这时出现了严重的数据偏差。30℃以上的高温中,他们顶着烈日,抱着电脑,围着设备,一遍遍讨论,一遍遍推翻,一遍遍试错。他们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每个人的衣服上结了一片片的盐渍。

直到一周之后,问题才终于解决。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两款无人驾驶设备,就是柳工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最佳奖赏。在柳工的智能化蓝图之中,未来,无人驾驶将从根本上改变工程的施工方式。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奔跑在柳工由“制造”向“智造”的发展之路上,我也从一个满脸稚气的小伙子长成了中年人,长出了皱纹和白发。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柳工的未来、柳州工业的未来还会有很长、很长。

后记:“大境界是攀登出来的,大格局是磨炼出来的,大成就是奋斗和奉献出来的!”这句话始终激励我前行。我和千千万万个柳工人一样,将继续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脚踏实地、奋进有为、行稳致远,一笔一画绘出柳工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全媒体记者 韦斯敏


文章关键词: 脊梁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