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广东海上风电并网接入总容量累计达650万千瓦

2022-01-11 10:59:28   来源:中国能源网   浏览:95 评论(0

在粤电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的陆上控制中心,47台风机的运行实时状况在屏幕上闪烁。这里作为海上风电场的“大脑中枢”,保障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送入广东电网。

从2021年12月5日正式并网发电到现在,粤电阳江海上风电公司总经理李劲每天都不闲着。“如今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运行满月,发电量超5600万度。满负荷发电情况下,这片风场每年发电约8.23亿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3万吨、再造1400多公顷森林。”李劲告诉记者。

三峡集团阳江沙扒170万千瓦、中广核汕尾后湖50万千瓦、广东能源湛江外罗20万千瓦……近几个月来,广东沿海风电产业带不断传来好消息,多个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实现并网。截至2021年底,广东海上风电并网接入总容量累计达650万千瓦。

过去一年,广东启动粤西、粤东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前期工作,海上风电场加快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重点流域支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臭氧污染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广东。

能源绿起来▶▷

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去年我们企业的用电量增长27%,但订单却同比增长了约40%。”位于惠州博罗的茂硕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光伏逆变器、LED照明智能驱动等产品生产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经理罗筠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的时候因为有序用电,生产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还好供电局配合企业制定了有序用电期间的生产方案,同时发动员工节约用电,到了11月份后生产就比较顺利了。”

2021年9月,当高温天气、煤炭短缺遇上经济复苏,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面对电力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广东全力以赴、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保障能源电力供应。

在落实发电企业基准电价上浮、启动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推行尖峰电价等市场化手段下,电力紧张形势得到有效缓解,自去年10月以来,广东能源电力供应基本得到保障。到12月底,存煤低于15天的电厂已清零。

与此同时,广东稳步推进新能源及时“补缺”,优化能源结构。

广东海上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海上风电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去年三季度以来,广东海上风电工程进入了并网冲刺期。”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规划部主网规划科高级经理刘新苗说,广东电网公司将海上风电送出工程7项500千伏及220千伏交流工程列为“十四五”重点工程,预计可满足广东海上风电约700万千瓦送出需求。

2021年12月10日,南方电网梅州、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广东省内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798万千瓦,成为全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12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滩涂渔光互补发电基地——台山海宴渔业光伏电站首期工程全容量并网投产,首期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绿色电力约2.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4万吨,相当于在海宴镇8%的辖区内植满了树木。

去年底,广东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

“当新能源发展还不够充分,能源结构过于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煤炭‘顶不住’的时候就缺电了。在这样的前提下,更应该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指出,“如果广东大量开发可再生能源,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都充分开发,加上西电东送,电力供应就有了更强的保障,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缺电的办法。”

产业绿起来▶▷

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2021年12月8日,20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市南海区举行。会上,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各示范城市代表一起启动了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工作,拉开了城市群为期4年示范工作的帷幕,这标志着广东城市群进入推动落实示范任务的新阶段。

在广州市黄埔区,一批蓝白相间的崭新泥头车已经上路行驶。这批氢燃料电池泥头车共计500辆,其关键零部件基本在黄埔区研发生产。一次充氢时间仅需8—15分钟,可行驶400公里以上,有利于改善黄埔区泥头车污染严重的现状。

“黄埔区引入了一批‘高精尖’氢能龙头,联合了穗港莞深各方力量,从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部件制造、产业配套服务等环节推动氢能产业的聚焦发展,打造了氢能创新发展的格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教授朱冬生说。

同样的跨越式成长也在佛山、云浮等广东其他城市同时上演。位于云浮的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拥有国鸿氢能、广东重塑、飞驰汽车、联悦氢能等一批关键企业。搭载国鸿氢能的电堆系统,从生产车间驶出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自卸车、牵引车,在云浮、佛山等多地示范运营,这背后正是两地产业链的协同支撑。

氢能汽车产业正是当下广东产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广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制造业绿色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从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到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绿色正在成为广东经济的基底色。

“碳标准”也已成为石化产业的发展标尺。在茂名,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1套装置通过中国石化绿色装置评审,开创了“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绿色洁净企业”建设。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非常复杂,涉及技术、设备、产品、创新、模式转换等,挑战非常巨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云敏认为,未来还必须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创新方面的优势,谋划更多科技支撑产业绿色转型。

环境绿起来▶▷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练江流域的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村内巷道整洁,绿植葱郁。晚饭后,村民翁育文照例在村里散步,这是村子环境改善后他养成的习惯。“以前村里垃圾多、水脏,经过治理后水不臭了,空气也好,住着舒服多了。”

2021年,农村污水治理被列为广东民生实事之一,并超额完成目标,日益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东华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和推介生态农产品,村民过上了“靠水吃水”的高品质生活。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全省重点流域治理成效不断巩固。曾经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和练江已成治理典范,茅洲河共和村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练江海门湾桥闸断面2021年全年平均水质达到Ⅳ类,河流水质继续巩固提升。

治好一江水,不仅算清了生态账,也算好了经济账。在茅洲河,初步测算深圳段释放土地价值超1000亿元,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更多科创与孵化平台落地扎根。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更强调调整空间格局进行源头治理。其中“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及项目选址的重要标尺。这一制度成为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可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绿色发展也孕育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加快建设,建成后将东送清冽的西江水至大湾区。粤东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环北部湾(粤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力推进,一个个超级工程将重塑广东水资源格局。

森林进城,身边增绿。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省森林覆盖率超58%,上百个湿地公园、森林小镇星罗棋布。

生态兴则文明兴。截至2021年,广东已创建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5个“两山”基地,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不断提升。

众说

江门台山五丰村村民傅万海:

光伏项目给五丰村带来了人流,村里也慢慢变得热闹起来。该项目还协助镇政府修建了新的观光公路,游客沿着新的公路或在湿地公园边上就能远眺壮观的光伏场地。留在村子里游览的时间增多,自然也带来了更多消费,现在我的小食店营业额平均每天有2000元,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汕头潮阳区谷饶镇环保办负责人张楚镇:

去年以来,我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拓展练江综合整治成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本地全面绿色转型。

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建宁:

作为广东本土环保企业,我们公司累计参与建设近100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逾2000个农村污水处理站点。在实践中成功破解了农村污水治理多个难题,形成因地制宜与标准化的农村污水治理综合解决方案,也向全国输出了大湾区农污治理经验。

南方电网公司总信息师、数字化部总经理吴小辰:

我们正加速推进数字电网建设,以实现电网全环节、生产全过程数字化,将新一代数字技术作为破解电网技术、管理与发展难题的关键路径,支撑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运营,促进能源产业链优化整合和能源生态系统形成。

粤进“十四五”

制定我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若干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示范省建设,优化碳排放、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动“无废城市”和“无废湾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省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清除;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到2025年,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展望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和世界一流美丽大湾区基本建成。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明显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率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广东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

采写(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刘倩 张子俊 郭小戈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