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林,用生态的目光来看,是绿色的家底;用市场的眼光来看,是可以赋活的资产。重在“植绿增绿”的山林权改革,根植我区生态建设实际,是“必需之计”。
近一年来,山林权改革在全区循序推进,立足各地“土壤”,创新特色做法,推动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能耗和林木,能否实现等值“兑换”?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一张编号为“001”的“惠农能票”,提供了一种思路——企业可以用造林投入兑换能耗指标。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价值如何转换?“绿水”可在市场“流动”,“青山”须有明确归属,建立“从颜值到价值”的转换通道,形成科学规范的交易体系。
宁夏各县(区)根植实际,探索山林权改革落地模式,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的“进度条”。据自治区林草局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山林地确权率已过半,林权流转面积达15.74万亩,依申请已颁发51本林权不动产证。
以“植绿增绿”为核心的山林权改革,让“种树”收获更多的目光,让“一棵树”以更开放的姿态,通过转化增值,逐浪市场之潮。
■ 能源“双控”的绿色蹊径
2021年12月31日,石嘴山市盛港煤焦化有限公司拥有了一张绿色底纹的“惠农能票”:林权面积“6000亩”,能源量“30000吨标准煤”,有效期为一年——这是石嘴山市推进山林权改革以来,实现“以林换能”“以林换碳”的第一单认购。
“探索建立工业能耗与林木换购机制,企业可以用造林投入兑换能耗指标,同时,针对不同地域造林,实行差异化购换标准。”据石嘴山市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鼓励企业在贺兰山浅山区、河东沙地等区域建设碳汇林、防护林、经济林等,林木经营权归造林企业所有。
这是一座工业城市的绿色创想。面对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能耗“双控”转型发展的要求,惠农区以山林权改革试点县区为契机,通过购“林票”换“能票”,既放活林地经营权,保障林地收益权,又严控能耗总量和强度。
自治区《关于印发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山林权改革的重点任务:“推进山林地确权登记、放活山林地经营权、建立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市场化植绿增绿新机制、健全林业服务管理体系。”
“林票+能票”,建立市场化植绿增绿新机制,有效激发了社会资本造林的积极性。
■ 特色产业的山林“银行”
农民的日子常和山林有深切的联结,种下的树、摘下的果,储蓄着光阴,兑换着未来。
2021年12月初,宁夏首本枸杞不动产权证在中宁县市民服务中心不动产窗口发放。按照中宁县《关于开展金融创新为枸杞产业发展扩权赋能改革试点方案》,本次为宁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822亩的枸杞地确权发证。
“用这本不动产权证,公司抵押贷款1000万元,基本满足了全年的田间管理资金,不再占用企业进行加工和营销的流动资金。”企业负责人朱彦华说。
同样领到不动产权证书的,还有中宁县白马乡白马村的13户林农。“群众的枸杞、林地、林木拥有了不动产权,增强了产业发展的信心。”中宁县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山林权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放活山林地经营权”,开发适应林业特点的林权抵押贷款金融产品。中宁县聚焦“拓展山林融资功能和规模”这一主攻任务,推动枸杞产权类不动产登记发证,建立枸杞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等。
在宁夏各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实际中,推动企业、农户的林木资源,成为抵押资产和信贷资本,实现“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户增收”。
■ “年终总结”的攻坚之笔
岁末年初,在全区山林权改革的“年终总结”里,不失亮点,不避难点。
山林权改革,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攻难点、破障碍、找出路。其中,“三权分置”的落地,是必须破解的难点。如果把山林视为“居民”,在建档查“户口”的过程中,有的因历史遗留问题而权属不清,有的因“搬家”而边界不明——全区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证地不符、一地多证、地类交叉重叠、登记信息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
“我区将进一步厘清山林资源地类界线,明确移民迁出区山林地权属,推进山林地不动产登记,实现林草资源应确尽确、应登尽登,林权流转进场交易,改革有序深入推进”。自治区山林权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将继续在山林权改革的主攻方向上精准发力,在体制机制上重点突破,推动生态价值增值、生态效益提升、生态环境好转,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