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黄光荫,柳州人,1968年生,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铣工特聘专家,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E层次人才等荣誉。
机械加工的精度以“丝”计算,一丝等于0.01毫米,一根头发的直径是5丝至10丝。
从青春年少到知天命,从“手工铣”到“数控铣”,从懵懂学徒到技能专家,在黄光荫33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修炼“驭刀术”,在“丝毫”之间,精益求精。
进厂三年就“扛大旗”
1988年,从柳州市汽车工业公司职业学校铣工专业毕业,黄光荫进入柳州机械厂(2006年更名为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当铣工学徒,成为当时厂里铣工领头人秦家发的徒弟。
五菱柳机主要生产汽车的“心脏”——发动机,铣工要将复杂的图纸设计变成实样,加工出各类精密零部件。
“一开始看不出他有成为好铣工的潜力,但他特别勤学好问,别人下班了他还留在厂里练习刀具操作。”秦家发说,黄光荫进厂三年就能“扛大旗”了,可以独立完成很多重要件。
当时,生产线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靠铣工站在铣床前,用刀具一点点地切、削、钻,从上班到下班都重复着“低头、抬肩、弯腰”的动作。
“就像医生做手术一样,每一刀都不能出错,错误或失准一刀,就会影响产品合格率,给企业造成损失。”黄光荫说,因此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学习,提升技能。
“鸟枪换炮”更考功力
2002年,五菱柳机开始“鸟枪换炮”,安装了数控铣床。一个人、一台机床、一次电脑建模,就能够指挥机械臂完成零部件的加工,效率比原来提高了2倍至10倍。
数控铣床解放了铣工的双手,却更加考验铣工的手脑配合能力。“通过编程建模就能完成零部件加工,核心是铣工脑子里的加工思路,这决定着一个零件能不能做出来。”黄光荫说,铣工还要知道配合使用不同刀具,如何下刀、走刀,切削量是多少,十分考验铣工的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菱柳机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对零部件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次,他们发现在铸造某款缸盖壳加工过程中,出现工件定位不稳定、位置不够精确,导致加工中发生位置偏差,产生不合格品。 为此,黄光荫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产品、制作工序、夹具等,发现是原夹具设计不够合理,工件侧面定位点过少。于是,他们加班加点对夹具进行改进,最终保证工件的装夹精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现在2.0T动力系统、新能源动力等,一个动力系统几百个零部件相互配合,加工工件、配合公差精度要求更高,要做到并不容易。”黄光荫说,精度每提高一丝,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更长,运行工况更优。
一身本事无私传
在33年中,黄光荫练就了一身本事,工模具、夹具、量具、刀具加工及维修,样样精通,也创新发明了多项先进加工方法,破解了众多加工技术、工艺、质量难题。生产中遇到疑难杂症,工友总是会想到他。
一次,车间里一台钻床的齿轮出了问题,导致整条生产线停工。设备年代久远,想要找到合适的配件要一周以上,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最后,工友拿着破损的齿轮找到黄光荫。
经过研究,黄光荫决定自己动手制作。由于齿轮没有具体参数,他对破损的原件进行反复测量,再通过手工改制刀具,熬了一个通宵做出了一模一样的齿轮,让停下的生产线及时恢复生产。
2019年,黄光荫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集聚了十多名不同部门、不同工种的技术和技能人才。黄光荫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将自己总结的多年技术经验,如刀具夹具、加工方式、走刀路径、参数设置等知识传授给他们,并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创新。
近年来,该工作室先后完成技术创新与先进操作法35项,节能降耗579.34万元,增加产值约1680万元。2021年,该工作室6人参加自治区级、市级等企业技能大赛均获奖。
工友都叫他“光荫大师”,颇有时间掌控者的气势。但黄光荫说:“我不争朝夕,但‘丝毫’必争。”
全媒体见习记者 朱柳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