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硅片环节供给过剩预期下,成本,只是活下去的基础

2021-12-08 10:19:41   来源:   作者:倪克   浏览:187 评论(0

上周,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两大硅片巨头相继宣布下调产品价格,硅片环节持续一年多的上行周期或将迎来拐点,而被压抑了一年之久的国内光伏装机需求也有望得到彻底释放。

回首2021年,M10和G12单晶硅片价格从年初的3.88元/片和5.48元/片分别上涨至最高点的6.87元/片和9.1元/片,涨幅分别达到41%和32%。受此影响,国内下游光伏电站投资者选择了观望,光伏装机需求也大幅低于预期。不过,虽然国内市场景气度下降,但海外市场对于高组件价格的接受度尚可——光伏企业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长并未受太大影响,14家主要企业的营收增速中位数达到56.61%,像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海外业务常年接近70%的组件企业营收增速均超过56%。

正是在海外需求的支撑下,硅片企业可以尽情享受这涨价所带来的欢乐,即使中游的电池片和组件企业一片哀嚎。不过,正所谓树大招风,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度以及硅片环节的高盈利性也吸引了一众新玩家:宇晶股份、和邦生物、双良节能等“圈外人”相继宣布投建硅片产能,加之原有企业也在大肆进行产能扩建,未来几年硅片环节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同时,硅片企业在2021Q3的存货规模均出现了大幅增长,比如隆基股份同比增长88%,中环股份同比增长83%,上机数控同比增长257%等。当然,存货的增长并非是受到产品滞销的影响,而是随着企业营收的增长,所需营运资本也相应增加,同时对于Q4的装机预期较高继而提高了备货水平所致。不过,根据10月份和11月份的市场信息来看,年底的抢装潮并未如期而至,同时电池片、组件企业的开工率也处于历史同期最低。

虽然目前硅料价格仍处于高位,但随着协鑫、通威等企业新增产能的投产,硅料降价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新玩家不断涌入、存货水平大幅增加、下游需求未及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叠加硅料价格的下跌预期,两大硅片巨头相继宣布下调硅片价格,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硅片价格的下调,会让潜在进入者愈发谨慎,同时也给硅片环节的扩产热情降降温。

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下游需求,保证存货的正常周转,并借此提高市占率。

从隆基和中环的调价情况来看,中环几乎在每一个尺寸都与隆基形成了对标,且售价均低于隆基。比如厚度为165μm的产品,158.75尺寸中环比隆基低0.02元/片,166尺寸低0.32元/片,182尺寸低0.05元/片。而在中环长期主推的210产品方面,他们也有6%左右的降幅。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对垒,愈发激烈,价格战似乎一触即发。

参考其他行业,价格战最受伤的往往不是头部企业,而是市场中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产能等方面的优势,一般都能够全身而退。在经过了价格战的洗礼以后,市场格局通常更加明朗,头部企业的地位也将愈发稳固。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处于成长期市场中的头部企业,似乎更乐于展开价格战。

当然,任何行业的洗牌,价格战只是表象,低成本、低价格并非竞争的全部。比如当年的家电行业也曾出现过数次大规模的价格战,但最终走出来的美的、格力和海尔并非仅仅依靠低价倾销,而是它们不约而同的抓住了竞争的核心——产品、品牌和渠道。

对于硅片环节而言,一旦价格战正式开启,市场中处于第二或者第三梯队的企业无疑会受到更大的影响,毕竟它们不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在融资能力上也稍逊一筹。尤其是当行业处于成长期时,企业的营运资本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迅速扩大,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陷入到困境之中。

同时,虽然硅片环节不具备消费属性,但产品(技术)、品牌和渠道三者同样缺一不可,毕竟光伏电站的投资决策属于高卷入行为,资方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此时,作为影响电池组件发电功率和使用寿命的硅片质量,就成为了关键因素之一。而品牌作为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的“符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于,其会像CPU品牌“intel”一样,影响终端产品的销售。当然,对于硅片企业而言,销售渠道也同样重要,尤其是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在产能过剩时期尤为重要。

所以,对于硅片环节而言,在下行周期中比拼的并不是生产成本,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融资能力、产品(技术)、品牌、渠道等。而生产成本,只是活下去的基础而已。由此所带来的影响,除了光伏行业有望迎来2022年的装机大年以外,未来十余年的硅片市场格局也有可能就此奠定。

责任编辑: 李颖

文章关键词: 硅片 成本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