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刚经历了一场爆发式增长。从2019年5月产业政策调整后的抢装,到之后的供应链紧张,再到2020年的爆发式增长,今年年底海上风电将不再享受国家补贴,面临提前平价。
陆上风电已经实现转型,未来海上如何发展,明年退补之后,产业是否可能面临下滑?
为实现平价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正在向深远海、集约开发、综合利用等方向发展,漂浮式、风电制氢、综合能源岛等新技术与应用层出不穷。
海上风电走向深水是趋势
在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未来将在加强统筹兼顾,稳妥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发展;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加强示范引领,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上风电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工作。
据王大鹏介绍,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94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1~9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75万亿千瓦时,继续保持高利用率水平。
“中国海上风电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王大鹏介绍说,到2021年9月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约1318.6万千瓦;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装机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2021年1-9月,海上风电发电量210.8亿千瓦时。中国海上风电的装备制造与施工运维等产业链产能稳步提升,目前已具备支持年新增装机容量数百万千瓦的能力;中国本地化研发制造的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超长叶片、漂浮式风电机组、长距离输电工程等一系列海上风电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在海上风电支持管理政策与规划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电价政策等一系列支持与管理政策,地方层面也在积极研究出台海上风电支持政策。“十三五”期间,中国沿海主要省区在国家统一指导下均制订或修订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并积极推进实施。
在王大鹏看来,海上风电作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十四五”期间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他认为,风电场布局正在从近海向深水远岸布局转变。随着各产业用海需求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近海海上风电总体开发潜力有限,“十四五”中后期近海场址资源逐步紧张,同时借鉴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经验与趋势,中国海上风电建设海域“由近及远”发展是必然趋势。
“近海开发空间趋紧,生态约束增强,与此同时,深远海海域风能资源优异,限制因素较少,可以达到降本增效作用,所以基地项目长足布局,由近海向深远海变化也是必然趋势。”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8.900, -0.03, -0.34%)风电处处长胡小峰说介绍,我国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潜力约为35亿千瓦,50至100米水深约有21亿千瓦。
“海上风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稳字当头,有序发展,重视建设施工运维安全,确保安全不出问题,同时积极顺应海上风电发展趋势,有序推进近海项目布局优化和深远海项目试点示范,统筹电力送出工程建设,真正实现项目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王大鹏透露,将完善深远海风电产业政策,加快制定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探索深远海用海审批手续及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积极营造公平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他表示,有关部门还将组织编制《全国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研究在有条件的区域布局一批海上风电基地,推动形成规模化连片开发格局。将统筹考虑沿海主要省区海上风电“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或基地规划项目工作成熟度与用海、环保等方面建设条件,推进深远海示范项目示范开发。结合深远海示范项目开发,推动海上能源岛建设。
风机要浮起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表示,根据海上风能趋势预测,“双碳”目标提出以后,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迅速翻倍。“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超过40GW,未来10年,全球中国以外地区海上风电新增规模将超过200GW。
“海上风电面临新的机遇,尤其是深远海风电将得到空前发展。”陈十一认为,“80%海上风能都处于深远海,而飘浮风电是深远海风电机组发展主力,关系大型风电飘浮式机组和海上智慧运行。”
同时,陈十一也指出,当前深远海风能开发面临环境条件复杂,浮式风电装备制造、运输安全风险大,浮式风机运行工况复杂,可靠性要求高,运维难度大等挑战。
陈十一分析表示,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将成为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规模化、定制化、智慧化、大型化、规模化是降本增效的途径”。
他建议,应建立海上风电产业链。“产业链包括海上风电的规划设计、选址,主设备、电站、风场辅助设备,海风制氢、海水淡化、储能等一条龙系统,以及海上风电专业服务,技术,软件、实验等。”
陈十一指出,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当前面临着资源独特性、环境多样性、问题复杂性、运行维护性等多项技术挑战。他认为,高可靠性设备,以及数字风场是提升海上风电技术的重要环节。
王大鹏也谈到,要加强核心部件的攻关与创新,大力支持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新型漂浮式基础、柔直输电和海上风电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制氢等“电转X”探索,全面提升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运维等水平,着力推动降本增效目标实现。
从2009年上海东海大桥示范项目开始,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18.6万千万。“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已经实现了初步规模化发展,为“十四五”近海优化和深远海示范发展打下了基础。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风电处处长胡小峰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全国范围内在积极推进深远海技术研发和创新,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技术探索和示范,从而建立在全球范围内深远海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包括,推进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和研究,不断实现优质深水资源区开发;推进漂浮式海上风电探索,探索漂浮式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和验证;推进沿海直流输电运输等。
预计2022年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中国海上风电中央补贴将退出,项目开发建设的边界条件将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将更多的根据行业技术水平与自身情况自主决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海上风电正在由补贴驱动向市场化驱动转变。
影响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问题成本和价格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风电处处长胡小峰表示,通过技术进步,我国海上风电建设成本较十年前实现大幅度降低。“尽管近两年出现了波动,但目前我国海上风电造价水平仍处于1.4万至1.8万每千瓦左右,预计2022年开始海上风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江苏、山东等区域将降至12000万/千瓦左右,海上风电成本不断降低,为成本相对较高的深远海区开发提供可能。”
胡小峰认为,“十四五”期间近海可以计划推进规模化发展,深远海区域开发将以示范项目推进,通过示范引领打通深远海开发的政策壁垒、成本壁垒、环境壁垒等。“因此未来将考虑推进一批深远海区域内的示范项目,择优推进水深浅、资源优、前期工作扎实的项目优先实施,加快实现深远海海上风电较近海海上风电同步平价开发。”
“在中央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有助于降低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成本,同时降低项目用海面积,促进海域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项目布局提升规模化程度是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趋势。”王大鹏说。
海上风电也在由单一能源品种发展向多品种融合发展转变。他谈到,在综合利用方面,深远海示范,除了平价示范外,还可以积极鼓励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油气、氢能等能源和资源多种利用和融合发展,推动海上能源岛重大示范工程,提升水上水下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效能。
王大鹏也表示,海上风电与多种能源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海域利用效率,提升项目整体效益,是未来海上风电重要发展方向。
但胡小峰也坦言,在政策研究方面,深远海海上风电多位于国管海域外,其总体规划、管理界限等方面与近海海上风电存在较大差异。在发展方面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划重大布局和项目,至于项目如何管理划分等核心内容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责任编辑: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