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之下,多家光伏上游硅料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长。通威股份营业收入467.00亿元,同比增长47.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9.45亿元,同比增长78.38%。大全能源营业收入为83.05亿元,同比增长177.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73亿元,同比增长799.73%。新特能源营业收入为130.25亿元,同比增长128.87%,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约32.01亿元,同比增长4755.93%。
硅料价格上涨加上竞争相对激烈,中下游企业成本上升,利润因此遭到侵蚀。前三季度,东方日升归母净利润为3.54亿元,同比减少45.33%;爱旭股份归母净利润为-4582.52万元,同比减少112.25%。
9月30日,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东方日升5家企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组件市场健康发展的联合呼吁》称在硅料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恳请国家相关部门能从政策上灵活部署,引导企业避开年末“抢装潮”,并呼吁有效抑制原材料价格的无序上涨和恶性竞争。
年初,硅料价格在8万元/吨左右,现在成交价格已突破25万元/吨,价格上涨背后是供需矛盾,上游硅料产能供应不足,下游需求旺盛。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23.8万吨,同比仅增长16.1%,而硅片、电池片、组件扩产增速快,分别同比增长40%、56.6%、50.5%,远快于硅料的扩产速度。
硅料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产能弹性小、生产管控难度大,行业门槛高,近年来硅料新进及扩产的企业较少。与光伏电池和组件相比,硅料产业的产能建设周期较长,国内多晶硅产能建设周期约为12-18个月,加上3-6个月的产能爬坡期,正常量产时间大概需要2年。
在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企业大幅扩产的同时,硅料企业现虽有扩产计划,硅料产能增长相对缓慢,加上部分硅料企业产量受当地限电影响,下游环节需求仍然大于上游硅料供给。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预计,11-12月国内多晶硅产量将环比持平或略有减少,而同期组件订单增加和价格上涨的预期,将对产业链前端各环节需求起到一定支撑作用,随着中下游库存逐步消化,硅料价格仍将在相对可控的缓慢、微幅涨势下维持高位运行。
过去十年,政策补贴、装机量增长带来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进步,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平价上网之下,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光伏行业需要找到解决“降本”问题的途径。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便表示,“希望上中下游企业大家坐在一起,通过参股、控股或投资的方式相互协作,或者是长期的销售协议,把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硅料价格上涨,“过去十年多晶硅料行业的投资成本、沉没成本、投资收益相对来说比较有限,也正因如此,供需在这个时间点出现了缺口,但有了新的资本投入、新的规模出现,下一轮的成本更低、规模会更大。”
换个角度看,此轮硅价上涨暴露了光伏行业发展的短板,或可将这一短板转变为机遇。光伏平价叠加原材料价格高企或可以挤压低效落后产能的生存空间,而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降本促效的企业得以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