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应对气候问题需起而行之,更要求真务实

2021-11-03 16:57:52   来源:   浏览:208 评论(0

2021-11-03 09:37:24 中国网   作者: 唐华  

当地时间10月31日上午,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意大利罗马落下帷幕。在当天发表的峰会公报中,G20国家共同呼吁采取“有意义和有效的”行动,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以内。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比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以内”更具挑战。不过,公报中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具体行动,也没有设定具体时间,只是提到了目前各国关于如何遏制排放的计划“在必要时”必须加强到本世纪中叶前后将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有统计显示,维持《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的最低成本路径要求全球实现30%的减排,而要实现1.5℃目标,则需要减排55%。看似不起眼的0.5℃差别,却意味着减排幅度增加近一倍,具体措施上恐怕也将有云泥之别。在实现2℃温控目标尚存疑虑的情况下,各国对实现1.5℃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出言谨慎也就在意料之中了。这似乎也预示着,未来两周的COP26会议或将面临艰苦的谈判。

应对气候问题,最重要的是首先维护《巴黎协定》这个得来不易、具有普遍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的完整与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按照两个阶段先朝着2℃目标努力,再争取向1.5℃目标迈进。《巴黎协定》遵循以公平为基础并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建立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机制,体现了包容性和灵活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留下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在发展权利和环保义务之间求得了最大公约数,因而得到了各缔约方的一致同意。

如今,在2℃目标逐渐淡化,1.5℃目标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国家自主决定”属性,否则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将被大为压缩,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更加凸显。若由此导致在一系列已原则上达成一致的问题上出现倒退甚至重开谈判,本次COP26会议有面临失败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新的目标下,作为负有碳排放历史责任、且在技术和资金上更有优势的发达国家必须做得更多,除了履行自身减排义务之外,应不打折扣地积极落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承诺。但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表现难以让人信服。其2009年时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10多年过去了,发达国家仍未兑现这一承诺;美国在减碳问题上态度摇摆不定,特朗普政府时期曾退出《巴黎协定》,如今的拜登政府内部也在能源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和欧盟先后推出碳关税计划,意图转嫁减排责任(为了攫取高额利润,美国和欧盟的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的大部分尤其是生产环节放到发展中国家,调查显示,这些跨国公司供应链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近1/5,施行所谓的碳关税计划,意味着发达国家一方面榨取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利润,又要发展中国家为其碳排放买单),遭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提出,国际社会应“聚焦务实行动”,“各方应该重信守诺,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愿景,并根据国情尽己所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落地实施”。

为此,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任务;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9%,比2005年上升8.5个百分点;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英国《泰晤士报》曾对中国的减排行动表示赞赏,表示虽然中国的排放量与其他国家相比格外显著,但按人均排名,中国在全球污染表中已降至第 42 位,中国人均碳排放只有美国的一半。中国行动,是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忠实践行,承担起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是发展中国家为全球碳减排付出不懈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强调的“以实则治”,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愿景”,应对气候问题,需要全人类慎思之、笃行之,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兼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空喊口号不可取,假环保之名行打压遏制之实更令人不齿。


文章关键词: 碳排放 发展中国家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