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多晶硅为何疯狂?三个关键词:周期、壁垒和寡头垄断

2021-10-25 17:21:58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 Mr蒋静   浏览:158 评论(0

2020年下半年以来,硅料就像一只灰犀牛蹲在那里。

什么叫灰犀牛?这个不同于黑天鹅,就是你明明看见它蹲在那里,并且即将造成破坏,但却无能为力。

今年,这只灰犀牛肆意疯狂,冲击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益结构。光伏各环节企业的2021年半年报,就是一个注解,具体财务情况这里就不列举了。

光伏行业始终在内卷中成长,而硅料则是2021年光伏内卷的始作俑者。关于硅料,总想换个角度来写点什么,本文就从三个关键词逐一展开吧。

01 周期

关于这一轮硅料行情,广为流传的解释就是周期。

硅料的建设周期约18个月,如果考虑爬坡及良品率等因素,时间可能更长。而下游硅片和电池片的建设周期平均约12个月,组件的建设周期只有约6个月。

时间上的差异,自然造成空间上的不同。

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数据,国内多晶硅产能从2020年底的42万吨增加到2021年底的约48万吨(增长率仅14.2%),考虑进口硅料约10万吨,2021年底合计产能58万吨,可供应单晶硅片约181GW,而下游单晶硅片产能则从2020年底的205GW大幅增至2021年底的约310GW(增长率51.2%),供需严重失衡,再加上硅料接近100%的长单锁定,使得可交易定价的硅料更为稀缺。

而实际上,上游硅料对应的约181GW产能(假设均为单晶)已经超过今年全球终端需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全球2021年光伏装机保守估计为150GW,乐观估计为170GW。

这就意味着,硅料供不应求,并不是由终端需求造成的全局性供需失衡,而是由中间环节的扩产造成的局部供需失衡,这正是光伏“内卷”的由来。

由于时间因素造成的空间失衡,自然需要用时间来化解,即时间换空间。尽管硅料产能还在迅速增加,但硅片产能的过剩以及下游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仍在同步扩张,硅料价格还在不时反复,上下游何时才能形成平衡,仍然难以准确预测,而行业普遍预测到2022年下半年硅料供需将有所缓解。

02 壁垒

尽管硅料供需紧张,行业暴利,但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入的,这就是硅料的高壁垒特征。

坊间流传一个往事,2007年天合曾一度计划投资多晶硅项目,但后来被化学专业出身的高纪凡叫停了,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多晶硅这一化工产业,我们还很不熟悉”,这句话不知真伪,但确实道出了硅料行业的本质。

硅料,本质上属于化工行业。化工行业的普遍特点就是,资本投入大、工艺经验及良品率很关键、能耗比较高、生产管理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如今,新能源行业火爆,资本不是问题,西部能源富集地区招商热情下的能耗指标也不完全是障碍,硅料行业真正的壁垒正是工艺经验及良品率。

硅料行业的资本投入较大,影响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而成本的关键就是良品率,以及获得良品率的爬坡速度,这也是化工行业的通用逻辑。而良品率则依赖于工艺经验积累,没有较长时间和较大规模的工艺经验和人才储备,是很难达到的。

工艺经验及良品率,成为硅料行业的最大壁垒,这个壁垒仅仅依靠资本难以突破,时间上也难以速成,经验上也难以逾越。

因此,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光伏产业链上,除了硅料环节,有很多新进入者,有很多新势力,他们纷纷介入组件、电池片甚至硅片环节,但唯独硅料环节鲜有新进入者,更没有新势力,就连硅片巨头隆基和中环也没有直接介入这个领域,下游光伏巨头也只是与现有硅料企业采用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婉转介入,对硅料环节的敬畏之心,不言而喻。

硅料行业的高壁垒,令人望而生畏。

03 寡头垄断

由于进入壁垒的客观存在或者长期存在,就容易导致竞争环境趋向于寡头垄断。

经济学上,关于寡头垄断的大概定义是,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厂家,他们生产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而且可以决定其产品价格。

寡头垄断会造成定价机制的扭曲,也就是寡头垄断厂商在定价时,不是考虑供需因素,而是考虑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应,其定价以不让其他对手侵蚀其市场份额为依据。

寡头垄断的竞争环节中,还会出现类似卡塔尔的垄断组织,他们不会通过公开的组织讨论或行为协调,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间接渠道,形成默契或者口头协议,了解彼此的意愿,然后实行相同的策略,形成一种公开的或者有形的勾结。

硅料行业由于较长的产能周期和较高的进入壁垒,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进而形成畸形的定价机制,这种定价机制已经超脱于供需格局。

此外,硅料和硅片环节的战略联盟,还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畸形的定价机制。

截至2020年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全球前5名的市场占有率:多晶硅87.5%,硅片88.1%,而电池片53.2%,组件56.6%。很明显,上游硅料和硅片的集中度要高于下游电池片和组件的集中度。

这就意味着,在硅料和硅片通过“长单锁定”形成战略联盟之后,上游对下游的议价能力更是大幅提升,而下游相对松散且壁垒更低的电池和组件环节难以进一步传导价格,结果就是腹背受敌,被下游制约,被上游碾压。

今年,某电池企业公开举报硅料企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并希望监管部门出面调控硅料的市场价格,或许就是对这种市场状况的反映吧。

基于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寄希望于供需格局的改善来改变定价机制的道路,短期仍然难以实现,除非技术革新或者监管介入打破现有的竞争平衡,但这方面只能谨慎乐观。

硅料这只灰犀牛,近乎疯狂,周期是诱因,壁垒是内因,寡头是外因,单一因素的改变都无法改变现有产业格局,我们只能继续看着它肆意表演,这也是光伏全行业的无奈。

责任编辑: 李颖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