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未来生活新范式,低碳成标志|2021中关村论坛

2021-09-26 16:52:19   来源:   浏览:173 评论(0

2021-09-26 08:30:00 5e

得益于算法和芯片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脸识别能提升安检效率,办公AI同传可以实时翻译多国语言,技术的不断成熟正在让人工智能走向普惠。

AI并非遥不可及,如今可以说是触手可及,交通、安防、体育等等都经历智慧化升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在被AI赋能。

一:AI走向普惠,健身公园都在智能+

海淀公园如今已经升级为AI公园,在跑道起点位置刷脸即可注册登录,环形跑道路边的不同地点,设置了人脸识别杆,形成了“智能步道”,跑步的人无需佩戴专用设备,就能实现运动数据的记录,最快圈速、累计时长、动作监测等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

除了智能步道,有些智慧化公园也对公厕进行了升级,通过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及物联网,实现了公厕的精细化管理,过去排长队上厕所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可随时在手机查看最近的厕所有没有坑位,在如厕的时候放一个喜欢的音乐,结束后自动除臭并智能分析身体的健康状况,健身、散步、体检等日常活动慢慢被融为一体。

不光是公园,我们所处的整个城市都在向智慧化发展。企业、政府机构,甚至小到个体家庭,都开始产生并分析数据,利用数据为生产生活创造新的价值。

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由此延伸出的“智慧城市”概念,极大推动了世界各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方法和实践经验?

2021年9月26日下午,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主办的“全球未来城市发展论坛”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

论坛将以“无废城市·绿色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官产研界代表,搭建未来城市发展高端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政策解读、施政分享、理念推介、交流研讨等方式,共同探讨“无废城市”在全球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创新办法,践行“无废城市”理念。

二:医疗大脑弥合城乡差距,健康成智慧城市先行者

互联网的“类脑变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产生了“城市大脑”。

跟人脑语言、运动分区一样,城市大脑也会有交通大脑、医疗大脑等很多分工明确的大脑组成,有着良好数据基础设施的医疗大脑,通常会率先建成。

过去,看病问诊,慢性病护理等诊疗活动非常消耗精力,现在有了智慧医疗,对患者和医院来说都大有裨益。

家住北京市昌平的吴女士是一位高血压患者,行动不便但需定期随访和取药,经常要穿越大半个北京,跑到40多公里外的朝阳医院复诊。

现在,朝阳医院开通了在线复诊服务,吴女士挂号后,过往的病历、药物使用都清晰可见,心内科的医生在线为其开具处方,短短十分钟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半天的流程。在线问诊,不光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同时还减少了交通出行等资源的浪费。

真正体现医疗大脑作用的还不是在线问诊。我国基层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从检查的设备到医生的水平,跟一线城市都有很大差距,医疗大脑中的辅助决策系统,可以让基层的医生方便快捷地进行检查查询、用药查询等工作,如果辅助决策还不能满足需求,需要远程会诊、远程手术也是得心应手。

在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结合患者病情,机器辅助规划了手术的步骤和路径,高清视频中可以清楚监控到现场的画面,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在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同时远程操控分别位于浙江嘉兴和山东烟台的两台手术机器人,为两位脊椎骨折患者完成了跨越千里的手术。

远程问诊到远程操作对医疗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将对我国的分级诊疗落地及智慧医疗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智慧医疗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让诊疗的时间和距离缩短,优质资源共享,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同时也为碳减排做出了贡献。

三:能源结构大变样,电气化会是碳中和重要抓手

碳中和是未来几十年所有城市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的能源结构。

能源低碳化、无碳化已是必然的趋势,碳中和将促进我国构建起新的能源体系,最直观的就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减少,而以风、光、生物质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占比将会大幅上升。

能源结构的转变会给很多产业带来变革,比如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取代燃油车,成为市场的主流,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向绿色、低碳转变。电的能源效率相比其他形式会更高,所以低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电气化。

我们的住宅、办公建筑都在提高电气化的水平,各类建筑的表面尽可能安装光伏设备,实现光能发电,并在建筑中采用分布式蓄电,用不完的电通过智能充电桩输给新能源汽车。

建筑也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楼宇中各种消防、水电暖、照明等电气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和生活需求可以被能源物联网有机整合,通过大数据分析,让能源的使用更加高效。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广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统计数据显示,可回收物都回收的话,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56%,对碳减排贡献颇多,如果能够借助垃圾分类回收,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资源回收利用机制,将有助于“无废城市”覆盖更多地区。

城市在向无废化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变的智慧化,一个更加健康、更加低碳的未来正在向我们缓缓走来。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