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的大街小巷,说是几秒钟就能看到一辆新能源汽车经过一点也不夸张。
在一个尚未限牌限行的城市,柳州百姓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之高,可从一组数据中得到印证——市内日常通勤私家车每100辆车中,有23辆是新能源汽车。
“开新能源汽车,省钱还环保,没有尾气更没有噪音。”在城中区高新南路居住的樊雪分享了新能源汽车的用车体验。
如今,悬挂绿牌的“柳州造”新能源汽车满街跑,柳州因此也多了一个标签——“中国电动汽车之都”。这一切都离不开“柳州模式”在背后发挥的推动力。
新路径: 三级联动打造“三赢局面”
充电难、停车难、认知难,是柳州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之初面临的“三大难”。要破解这“三大难”,必须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
2017年初,柳州启动实施“政企三级联动工程”, 即政府提供政策及公共资源扶持,企业提供产品及技术支持,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
何为“柳州模式”?“市场导向、用户为中心、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总结了“柳州模式”的核心要义。
通过打造“柳州模式”提出对应需求,柳州出台十几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一揽子配套政策,如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创新配置专属资源和路权、给予额外购车补贴等,致力实现用户、政府以及企业“三赢”局面。
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生态构建迎来“柳州速度”。今年上半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万辆和1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02.6%和1120.6%,销量约占全国1/5。
新效应:“十分钟生态圈”惠之于民
在柳州,新能源汽车享有“特权”——新能源汽车可以使用公交专用车道;规划了专属停车位;如果燃油车占用新能源汽车停车位,将被贴单并罚款。
记者在鱼峰区屏山大道看到,人行道上划出不少“小格子”,燃油车停不进去的“边边角角”,却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专属停车位”。不少市民表示,“好看还不挡道”。
据了解,结合新能源汽车特点,柳州对车行道、人行道、道路石墩等进行小规模调整,在不影响原有道路功能的情况下,释放城市闲置空间资源,创造出众多纯增量车位。目前,全市已新增新能源汽车专用泊位8000余个,免费提供停车服务。
在柳州新能源汽车推广之初,长时间、高频次使用停车点的场景有三个:住宅小区、机关单位和企业、商场和公园。于是,这三个场景成为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
历经多年的建设,柳州已建成充电桩8007个,建成充电插座19626个,公共充电桩站点数量已超过加油站。密集分布于柳州市区的一座座充电站、一个个充电桩,连接起来成了一个既便捷又庞大的充电网络——“十分钟充电圈”。
“之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买新能源汽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充电难。”上个月刚买了一辆宝骏E300的车主钟欣欣表示,“用手机打开APP搜索就能找到充电设施,太方便了。”
据悉,截至今年8月底,柳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01577辆,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10.71%。
新生态:绿色出行开启共享时代
在柳州,仔细观察便发现,除了家用新能源汽车外,交警小E、消防小E等智慧政务新能源汽车同样随处可见,形成一股出行“绿旋风”。
为营造浓厚的区域新能源汽车使用氛围环境,柳州以宝骏E100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打造了智慧政务车——智慧执法车、智慧信息采集车,为柳州公务机关提供定制化的智慧政务服务和政务管理模式。
此外,柳州开启了全市新能源汽车共享时代。目前,全市在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区域设置共享新能源汽车租赁网点250个、施划共享汽车专用车位1214个,全市共投放约688辆共享汽车。既减少了空气的污染排放量,又为市民提供了安全、便捷、实惠、绿色的出行服务。
经过多年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态发展的贡献。2020年,柳州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