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使新能源在市场上受到新一轮追捧,其中氢能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那么,在政策加速落地,巨大蓝海市场打开之际,氢能将向何处去,未来之路如何前行?
近日,中国石油(4.440, -0.10, -2.20%)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兼外资委秘书长庞广廉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要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绿色转型是重要途径。而氢能作为零碳的清洁能源(零碳氢特指绿氢),有多种生产方式,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发展氢能产业链对调整我国高碳排放的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提到,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
对此,庞广廉表示,这为氢能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但他也提出,若想充分发挥氢能的潜力,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分销和使用效率。两大必要的趋势需要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首先,政府决策者和监管机构必须继续通过直接补贴和政策调整,支持低碳氢能的生产和使用,促进技术创新,使氢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发挥最大的潜力。”庞广廉告诉记者,目前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一些国家政府已经在努力将氢能纳入减排举措中,以达到减排目标。“如欧盟已经将氢能作为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战略的关键要素。”
而要真正实现氢经济,让市场有序循环,庞广廉认为,还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方都需要作出贡献。
“新兴的低碳氢市场高度复杂又非常分散,但拥有广阔的前景。因此,来自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开始涌入这一领域,大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也在迅速进入该领域。然而,对市场而言,商业模式、技术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驾驭市场仍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贯彻始终、深思熟虑的战略。因此,还亟须从顶层设计加以规范,同时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及时出台相应标准。”庞广廉表示,除了顶层设计,相关机械制造商,即开发和制造必要机械、设备和部件的企业和投资者也应当参与其中,为行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标准,庞广廉认为,标准缺位一直是阻碍液氢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喜的是,2021年4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T 40045-2021《氢能汽车用燃料 液氢》、GB/T 40061-2021《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GB/T 40060-2021 《液氢贮存和运输技术要求》,并将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庞广廉认为,此次液氢标准的出台对液氢产业是重大利好,民用液氢的应用生产自此将“有标准可依”,这将为液氢产业进入市场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将大大推进液氢在交通能源乃至整个民用领域内的广泛应用。而在此基础上,氢能企业和机构能够持续探索液氢在行业中的商业模式,有利于大幅度降低氢的储运成本,并提高氢能供给能力,这对整个氢能行业,氢经济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一直以来,氢能发展都是以氢能汽车作为先驱。近期政策利好,氢能源汽车也迎来新一轮热潮,业界普遍表示,前景可期。
对此,庞广廉也同样认为是赛道广阔、前景明朗。“一方面是加氢站建设势头迅猛,市场空间可达千亿级别;另一方面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有望降低成本,这也或将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
“结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商用车、乘用车发展现状,我们预计2050年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万辆,假设2020年1万辆全部为商用车,2025年的5万辆中70%为商用车,2030年的100万辆中50%为商用车,2050年500万辆中40%为商用车。”庞广廉最后说。
责任编辑: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