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新型储能发展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1-07-16 22:21:44 中国能源网
7月16日,以“推动城市新型储能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2021天津储能发展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论坛由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主办,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由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中电联售电与综合能源服务分会、北京能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协办。来自政府、科研院所、电网企业、储能企业、新能源企业的300余名参会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储能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言献策、凝聚智慧。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志耘,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处长罗晓丽,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理事长赵亮出席活动并作致辞。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表示,2020年,滨海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1385兆瓦,占全市50%,新能源产业产值超600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市73.7%。“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电力生产,推进“盐光互补”、海上光伏、天津港绿色智慧能源等示范项目建设,构建风光储智能微电网系统,加快氢能综合利用,推进冷能梯级开发。“十四五”末总装机容量达4910兆瓦,比“十三五”增长2.5倍,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志耘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志耘表示,储能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今年6月,天津市印发了《天津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要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先进储能技术研究,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装置,实现新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平抑,开展新能源和蓄热、蓄冷、制氢相结合的工程示范。通过“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提高本地集中式新能源消纳能力和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处长罗晓丽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处长罗晓丽指出,工业是储能领域的重点应用领域,随着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储能将为工业用能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节能司将持续关注储能产业的发展,加快推动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化能源管控等技术的系统集成优化,拓展储能在重点工业行业和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工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理事长赵亮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理事长赵亮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电力领域实现“双碳”指明了方向,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到2025年整个电力系统形态、运行特性将发生剧烈变化,解决好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带来的多重挑战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储能作为新能源的“稳定器”、电力系统的“充电宝”、能源供应的“蓄水池”,必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刚需品”,在这场世纪竞跑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电力公司致力于推动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政企联合实施”1001工程”,建成了一张崭新的天津电网,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新能源“倍速发展”夯实了电网之基。今年以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依托世界智能大会发布全国首个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联合市新能源协会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双碳”产业联盟。特别是全力服务新能源和储能发展,联合政府推出“新能源+储能”开发模式,推广打捆升压接网模式,拓展新能源云服务平台,服务新能源无障碍并网,为新能源和储能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签约仪式环节,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杨志耘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樊功成上台签署《天津市“新能源+储能”融合发展备忘录》。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伟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首席战略官黄世霖,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显立,华为智能光伏业务中国区总经理邢清,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全红,华北电力大学教授、IEEEPES(中国区)储能市场与规划技术分委会秘书长郑华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发表了《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情景和关键技术》主题演讲。他预计到206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6亿标准煤,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89%,全社会用电量15万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为11538千瓦时,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94.4%,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占比79.7%,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92.7%,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占比60.7%。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取决于8类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效低成本、电网支持型新能源发电和非电利用技术,高可靠性、低损耗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和系统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模式结构及其分析控制保护技术,安全高效、低成本、长寿命新型储能技术,清洁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储运转化和应用技术,数字化、人工智能和能源互联网技术,新型输电和超导综合输能技术,综合能源电力市场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发表了《电化学储能安全的痛点与解决途径》主题演讲。他表示,针对储能安全方面,围绕电池开发,研发难燃不燃的电池材料,构建本体安全电池体系第一道防线;在电池应用方面,通过多信号融合和基于热失控模型的预警,保障电池使用过程安全的第二道防线;在火灾处置方面,研发多次灭火技术,抑制电池复燃,形成消防安全第三道防线。通过构筑锂电池的“本体安全-过程安全-消防安全”的三道防线,为锂离子电池安全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形成集热管理、故障诊断、预测预警和灭火协同的一体化技术。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伟理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伟理发表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型储能投资实践》主题演讲。他表示,储能是国家电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网综能公司在储能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分别在新疆、江苏、安徽、福建、山西等投资了一批储能项目。此次与天津市发改委签署《天津市“新能源+储能”融合发展备忘录》,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聚合天津市新能源发展规模,探索“新能源+储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共享储能发展模式,探索储能项目商业模式,构建“新能源+储能”生态圈,确保新增新能源有序发展,将助力天津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天津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天津市储能设施建设发展。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首席战略官黄世霖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首席战略官黄世霖发表了《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助力双碳目标推进——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主题演讲。他表示,双碳目标下,在能源生产侧,到2030年前,我国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必须大于传统火电的装机容量,按测算从2021年开始,电化学储能电池每年最少需要40GWh,在能源应用侧,到2030年前,电动车渗透率必须大过50%,电动化的进程会大大超过预期。同时,欧洲与北美的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禁燃提前到2025年,动力电池的需求也会大幅提升。什么样的产品与技术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电池长寿命、高倍率、高安全技术将是产品差异化与竞争力关键所在。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显立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显立发表了《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及全球案例分享》主题演讲。他表示,储能将迎来规模化发展,配置储能成为新能源并网或核准的前置条件。目前20多个省份公布了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及储能参与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但是储能仍然面临安全问题突出、成本高、并网要求高等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共同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为此,阳光电源推出的1500V高压直流储能系统,可以让系统成本降低10%,循环效率增加0.6%,同时“防护消泄”四层安全设计可以确保系统安全。
华为智能光伏业务中国区总经理邢清
华为智能光伏业务中国区总经理邢清发表了《数字与电力电子技术融合,推动储能安全、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储能系统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各环节无处不在,将从电池简单串并联走向智能组串式架构。安全是储能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必须从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等根源上解决问题,华为的智能组串式储能就是用电力电子技术可控性,解决锂电池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实现主动预警,四重安全,保障储能电站安全运行,通过一包一优化,实现电池包独立充放,避免电芯串联失配,通过一簇一管理,各簇电压灵活调节,规避并联失配及环流风险。此外,分布式散热架构,可以让系统内温差小于3℃,保障15年以上寿命。模块化设计无易损件,储能系统可用度达到99.9%。
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全红
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全红发表了《致密储能:材料和器件》主题演讲。他表示,高能量密度、体积集约化和高安全性,是智能互联时代新型储能器件的“三要素”,就致密储能碳材料和器件而言,纳米(碳)电极致密化是提高器件体积能量密度的必由之路。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IEEEPES(中国区)储能市场与规划技术分委会秘书长郑华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IEEEPES(中国区)储能市场与规划技术分委会秘书长郑华发表了《大规模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及其应用场景探索》主题演讲。他表示,随着“双碳”发展及大规模新能源的投运,电网调节主体电源将从传统的水火电转换为储能、抽蓄等灵活性调节电源+新能源,电网的二、三道防线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是需要深入研究电化学储能、飞轮、超级电容与传统水火电间多时间尺度的广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二是研究面向二、三道防线的源网荷储多重协同调控技术,提出基于预想故障运行模拟的储能辅助第二、三道防线优化配置方法。此外,目前仅有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未建立相应调频、容量、应急以及调压等市场,且商业机制处于初步阶段,尚不完善,亟需建设多元化和完善的市场支撑长效机制。随着多类型储能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储能调节支撑技术的不断提升,储能必将成为主力调节电源,并深入参与电网调节,以现有单一的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已难以支撑未来大规模储能的建设运行和持续发展,亟需完善储能的市场机制,特别是加快开展储能调频、容量、调压和应急市场等辅助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工作。
在最后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电科院储能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原所长来小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坚,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竟成,大唐集团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安凯,天合光能副总裁、储能价值群总裁王大为,围绕储能如何支撑双碳目标发展进行深层次探讨。圆桌对话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建林主持。几位嘉宾围绕天津的储能定位、储能政策、储能商业模式、储能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头脑风暴。
本次论坛解析了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储能和电池技术、产品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参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提出了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为天津储能发展乃至全国储能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在行业各方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迈向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