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 09:15:12 华夏时报
LG化学联手吉利成立合资公司,是一笔好“买卖”。前者可顺势扩大在国内电池上的市场份额,后者则可以像比亚迪一样,电池自供自给。
LG化学于6月13日宣布,将与吉利汽车附属公司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一家合资电池公司。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88亿美元,两家公司各持股50%。计划今年年底动工,2021年底建成,计划产能10亿瓦时。合资公司生产的电池将从2022年开始向吉利汽车及其子公司在中国推出的电动汽车供货。
补贴退坡后 日韩电池发力中国市场
2018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2018247辆,其中,中国电动车品牌1-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00.8万台,在全球电动车总销量中占据49%的份额。不难看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像北汽、吉利、长安这样的企业,而宁德时代(69.060, 0.00, 0.00%)则成为了最大幕后收益者。
2018年宁德时代装机量为23.54GWh,同比增长96.2%,市场占有率为25.4%,排列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而松下、比亚迪、LG化学依次排列二三四位。其中LG化学2018年的装机量为7.5 GWh。但需要指出的是,LG的服务对象为现代、起亚、日产、沃尔沃、宝马等外企,在国内市场还并未被大量采用。
这其中的原因是,2016年5月1日起出台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政策,内容包括,在市场中销售可以获得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必须采用规范条件中企业目录的电池企业作为供应商,而LG、三星等韩系电池无一上榜,使用这些外资品牌电池的新能源车无法获得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
但这一现状正在改变,2018年5月,中汽协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公示了《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第一批)》,其中除了比亚迪、力神等本土企业以外,韩系动力电池企业首次进入榜单。虽然,名单与补贴无直接关系,但被业内认为是关于未来下一步的新动作。再加之, 2020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将全部退出,这意味着整车企业们届时会调整自己的电池选择。电池厂商们谁给出的性价比更好,产品品质和成本之间权衡的更好,就更有希望获得整车企业的青睐。
按照韩国金融机构Mirae Asset Daewoo的研究报告,中国电动汽车的年销量预计将从2020年的150万辆增加到2023年的350万辆和2025年的580万辆。可见,这对LG化学与松下等日韩企业来说,诱惑颇大。
对车企而言,其不愿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动力电池的供应是电动汽车业务的关键,单一供应商存在供应中断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LG化学牵手吉利则变得理所当然。
LG化学与吉利各有所需
虽然吉利并不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但是吉利2018年总销量超过150万辆,谁也不会怀疑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潜力。
根据乘联会刚公布的数据,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追赶步伐正在加快,4月其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第二,累计销量排名上升至第五。目前,以比亚迪、北汽、上汽、江淮为头部企业的新能源市场格局正逐渐发生着变化。
LG化学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总裁金正贤(Kim Jong-hyun)表示:“尽管世界各地的电池公司正寻求在中国建立各种类型的合资企业,以进入市场,但LG化学通过与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吉利集团合作,获得了竞争优势。
对吉利而言,其在2015年11月开始实施其新能源汽车战略“蓝色吉利行动”。核心内容包括, 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该行动为期五年,这背后电动车电池的可靠供应对执行“蓝色吉利行动”必不会可少。合资公司将确保集团未来获得电动汽车电池的稳定供应。
“蓝色行动”出台四年来,吉利抓住动力电池这一新能源关键技术环节,不断在该领域进行投资、收购、设立合资公司。今年4月,吉利推出纯电品牌“几何”,标志着其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吉利为何选择LG化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吉利与LG化学早有渊源,双方合作关系一直很融洽。”2014年,沃尔沃与吉利联合研发CMA平台时邀请了三家企业参与竞标,分别是LG化学、三星SDI和宁德时代。CMA平台是沃尔沃40系列和领克的共享平台,该平台技术有40%来自沃尔沃的SPA平台,而LG化学是SPA平台的传统供应商。这样一来,LG化学对沃尔沃非常了解,在技术方案和报价方面优于其他两家公司,最终LG化学中标,为CMA平台插混车提供电池。
另外,吉利与LG化学在电池领域也不是第一次合作。吉利汽车于2017年4月收购了LG化学南京电池工厂,获得后者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并转移到浙江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使其达到LG化学的品质标准。目前,浙江衡远生产的电池也已经配套到了沃尔沃的车型上。
对于国内新能源市场来说,政策扶持的退坡,将增加市场的竞争激烈,很多边缘化企业都将面临淘汰的边缘,通过竞争市场环境将更加明朗,也能加速我国电池工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利于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