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环责险催生环境服务新领域 多路业者变身"环保管家"

2019-06-20 17:32:08   来源:   浏览:127 评论(0


2019-06-20 08:26:54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章轲  

“仿佛一轮红日正在喷薄而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下称‘环责险’)这个巨大的市场即将开启。”6月12日下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责任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方晓栋兴奋地说。

在当日召开的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环保管家”论坛上,方晓栋在演讲时表示:“我参与过非常多类似的会议,这是我看到环保企业参与最多的一次,环保产业正在助力环责险的推出。”

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一间并不大的长条型会议室里,挤进了保险服务机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企业界的200多位人士。

这些人为了迅速膨胀的环责险市场而来,其中很多人已经借环责险的实施,变身为“环保管家”,试图在企业参保的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隐患排查、污染损害鉴定、出险理赔等过程中分得一杯羹。

这是一个目前风险保障金额约300亿元的市场,并且在不远的将来会以几何倍数增长。

市场规模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环责险具有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双重职能,因此也被业内形象地称为“绿色保险”。

上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负责政策法规事务的一位官员同样显得十分兴奋。“据我了解,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5日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有环责险的相应条款。这一法律有望很快实施。这也意味着,环责险在全国的实施将打开一个缺口。”他说。

环责险投保人主要是企业,按照相关约定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人承担赔偿和治理责任。这是维护环境受害人权益、修复生态的一种有效理赔和救济手段。

2007年和2013年,环境保护部曾联合保监会先后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推进环责险试点。2016年8月,人民银行、环境保护部、保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萱介绍,2018年以来,贵州省、深圳市、山东省、海南省等地纷纷开展试点,在投保责任范围、责任限额、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和探索,已经远远超出上述文件的要求。

李萱称,根据2015年原环境保护部信息报送情况,报送信息的19个地方,投保企业总数为5164个,保费总额15084.84万元,责任限额总额100.24亿元。“市场规模表现出较强的政策性。”她说。

对各地上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险保障在不断提升,而平均保费、平均费率都在降低。

李萱介绍,环责险的设立,为企业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供了经济保障,在缓解企业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及时补偿救治受害人,缓解了社会矛盾。

2012年12月,山西长治发生苯胺泄漏事故,涉事企业因投保了环责险,累积责任限额450万元。每次事故第三者责任300万元,自有场地清污费用150万元,免赔额10%。此次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内,因软管破损导致苯胺泄露,属于保险责任。最终,第三者直接财产损失和清污费用核损赔付金额405万元。这是截至目前,我国环责险第一大理赔案。

环责险是好产品,但一度推进不顺利

论坛上,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妍介绍,去年1月,北京市金融局、北京银保监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北京市环责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环责险有一系列制度安排。

李妍表示,推进环责险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责险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通过保险的手段有很多中介机构介入,来督促环境的治理和改善。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前些年,环责险的推进并不顺利。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环责险的态度冷热不均。有专家形容环责险是叫好不叫座、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如,甘肃省国控及省、市、县控重点污染企业有2800多家,前些年投保环责险的不足十分之一。有的企业认为政府已要求投保安全责任保险,再买环责险是重复投保。

在前些年环责险试点中,对此感兴趣的企业并不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在内的一些行业巨头曾表示,“对推行环责险的工作予以支持,但是目前不宜把大型化工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范围内。”这些企业还对该保险能否满足环境风险保障需求存在疑虑。

李萱也介绍了环责险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强制保险无上位法依据”“赔付率低”“风险管理服务较薄弱”等。她解释说,环境风险的性质为低频高损风险,“如果是高频率的,反而是不正常的。”有的还要求环保部门出具事故证明,理赔标准也不统一。

李萱介绍,环责险呈现一些特征,比如地方政策多,国家政策少;评估标准多,有效标准少;服务平台多,有效数据少等。

在分析了461个环境污染司法裁判案例后,李萱等专家发现,99%的案例是以企业为被告,环境民事调解结案的比例仅为1%,而最高法发布的工作报告介绍,民事案件的调解率为31.78%。“调解结案比率极低,企业和受害人双方矛盾难以调和。”

另外,污染类型复杂多样,证据收集困难,排在前三位的污染类型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企业涉诉后面临巨额经济赔偿,损害赔偿金额平均值为186.35万元,最大赔偿额超过5000万元。

2014年,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102.44吨废碱液排入长江和新通扬运河,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靖江和兴化市城区饮用水源中断取水。被告违法处置废碱液也给长江水环境、鱼类资源、生态服务功能造成了巨大损失。

事后,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被告安徽海德赔偿环境修复费用3637.9万元,赔偿生态环境服务损失1818.95万元,赔偿鉴定费26万元,三项费用合计5482.85万元。

环责险是最后一块蛋糕

“对于环责险,其实我们是有敬畏度的。但是可以用一些商业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方晓栋说。中国人保财险目前已推出了多个全国性、地方性的环责险产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环责险市场份额。

目前,人保财险也已经开启了“企业注册-风险评估-保险方案-生成保单-隐患排查-定损理赔”一站式环责险综合服务。方晓栋介绍,到2018年,人保环责险保费已达到1.46亿元。

对于很多从事环境风险服务的第三方来说,环责险是最后一块蛋糕。6月12日,第一财经记者在论坛现场就收到多份“环保管家”的宣传册。一位与会者主动给记者塞了一张名片,说:“我们就是做环境风险咨询的,环境隐患排查、污染损害鉴定都做。”

当天,由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人保财险、华夏银行等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综合服务平台”宣布正式投入运营。瑞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盟盟介绍,平台将企业、保险公司、环境服务机构和政府列为服务对象,“未来的环责险市场需要有保险专业的团队,联合专业的环境团队,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做相应的服务。”

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赵维钧看来,因环责险而做大的“环保管家”刚刚起步,“服务意识正在唤醒,理念正在形成,需求正在释放,市场正在培育,过程正在深化”。


文章关键词: 环责险催生环境服务新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