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6 07:51:30 多云汽车,锂电江湖
任何形式的贸易战从来都是整体战,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不管你是居于庙堂,还是蹲在茅房。
虽然几番登榜世界第一,宁德时代也从来没有躺平的资格与机会。
随着美国发疯似的滥发国债,全球所有经济都开始大放水,一切商品的原材料都史无前例的暴涨,电池亦无法幸免。
于是,靠锂电池安身立命的宁德时代,担心美国祸水迟早殃及自身,如果有朝一日“锂”贵到连自己都用不起,那么就不是电池爆不爆炸的问题,而是自己会不会暴雷的两难。
为此,前不久宁德时代百般无奈下祭出了自己的预备军,表示将在今年7月年后正式发布钠电池。
一 “钠电池”背后的战场转移
需要说明的是,也如卓克老师所言,钠电池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上世纪在80年代末期,锂、钠、镁都是新型电池正极材料的候选者,只不过在后来产业化追求更好性能之际,钠和镁成了弃子。
此番,宁德时代也并没有在材料上做出多大的突破,只是在上次放弃的位置,把还算成熟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的批量化工艺搞定了。
而且,世界上有多少无言或震耳的呐喊,就有多少金属钠。地球中所储藏钠的数量级远远是锂的数千倍,又极易获取,例如食盐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氯化钠。以这般的储存量与易取度,上游渠道商就算可以随便炒高各种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但若想把氯化钠也炒高从根本上却绝无可能。
以往,由于工艺限制,“钠电池”的生产成本略高于锂电池。而随着锂电池背后的原材料水涨船高,一旦锂电池的成本也开始让巨头们望而却步,那么钠电池就能起到强大的备胎作用。
但备胎毕竟是备胎。曾经被历史遗弃的选项,也几乎没有二次转正的机会,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权宜之计。
要知道,钠电池能提供的活跃电子更少,所以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锂离子的电池密度相差甚远,单位质量下的能量大约只有锂电池的50%-60%。优点在于,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和磷酸铁锂电池接近,大幅超过三元锂电池,能达到3000次左右。
因此也有观点猜测,宁德时代此次的备胎战略,恐怕并不是寄望于钠电池成为电动车的另一选项,而是意图抢占“储能电站”市场,这将是最适合钠电池去用武的主战场。
但无论如何,这样直接反映了宁德时代对“锂”的远虑与近忧。预判到一旦锂材料的供应受到政治或成本的影响,自己就会从市场的香饽饽变得爱答不“锂”。而由此导致的连锁效应,也让众多电动车企们不得不将“锂”之外的电池方案作为特殊时期的生死战略。
这其实也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话题。
二 被金属元素支配的科技与战争
电动汽车的本质,就是对新金属元素的控制与应用。
或者说,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与科技史,都是金属元素的发展史和发现史。
例如在原始人所代表的低等文明中,同样落后的部落们,如何实现一个征服另一个呢?这就取决于他们之间谁率先掌握“硅酸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石器”。
再例如前不久疯狂刷屏的三星堆大发现,对“铜元素”的运用,就成为衡量彼时文明水平的唯一标准。
而在战国时期,地处边陲的秦国何以能一扫六合?最重要的科技原因,便是由于秦人比其他人六国更快一步将“铁金属”打造成兵器。
待到工业革命更是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支撑德国迷之自信的巴黎大炮,便是源自点亮了“钼”元素的科技树。
而后来,我们知道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子弹,来自耳熟能详的“钚与铀”元素的双重赋能。
直到如今,人类的科技竞争更是朝对稀有元素的掌控力层面演进。
比如美军的 M1A2 主战坦克有先进的火控系统,这能让它在战场上率先发现敌人,率先开火。它的火控系统里要加入了稀土金属“钇”。
同时这款坦克的夜视仪里,含有“锗”“镧”元素。现代潜艇和战舰,都需要在钛金属里加入金属“铼”元素,强化舰体。美军著名的“宙斯盾”系统核心部分的 SPY-1 相控雷达里,也含有各种稀土元素。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 F-35 战斗机,几乎“飞”过了整个元素周期表:飞机的螺母和螺栓都加入“铍”,雷达的信号加强需要金属“镓”,电容里需要金属“钽”……一架 F-35 战斗机,总共需要使用400千克的稀土。
换言之,纵观人类历史,谁能操纵更多的稀有元素,谁就能获得更强的战力与科技。一个种族使用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能力,直接能转化它的军事和科学成就。
而所有的产业都是长在元素周期表这一技能树上的果实。
汽车也不例外。
三 国际博弈与中国优势
我们知道,在汽车工业里,有一个永恒的难题,就是怎么能在不降低汽车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减轻汽车的重量。
其实答案很简单:使用特种合金,比如加入铌。只要在1吨钢材里加入100克金属铌,大概就是一个蚕豆那么大一块的铌,就能让钢材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强度大幅提升。
这就带来一个重大的好处:1吨的钢材就能当2吨钢材使。现在很多人都在为地球变暖发愁,从这个角度说,要达成“节能减排”这个目标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汽车工业里大量使用含铌合金,环保的难题就可以被转化成,金属铌的供给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金属单体,也就是纯铁、纯铜和纯铝这些金属纯净物,都只能算工业原料。如果你不是合金,那根本不可能承受今天人类工业的各种苛刻要求。无论是桥梁的钢索、汽车的防撞梁,还是航天飞机的外壳,都是经过人类测试多年之后的合金。
而到了电动汽车时代,对金属元素能力的汲取,更是如饥似渴。
目前全球主流电动车驱动,实际上是靠永磁体推动,而不是靠马达和电动机。因为如果用普通电动机驱动汽车,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汽车在拐弯儿的时候,两边轮子的转速是不同的,电动机对此就束手无策。而人类目前找到的最主流的解决方案,就是用永磁体来驱动车轮。
而永磁体之所以为永磁体,则是来自金属“镝元素”的加入。人类发现,在一种叫“钕铁硼系永磁体”里面,加入金属镝,就能极大地增加这种磁体的电磁性质。直至如今,镝都是关于永磁体的最优解,人类还没有找到另外一种替代品。
所以,只要人类希望实现“动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那么就得对镝“唯命是从”。于是有人比喻:人类和未来之间有一个窄窄的瓶颈,这个瓶颈,就是金属镝。
明白了以上,我们就会恍然,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斡旋博弈,从来都不是在某个棋盘和地图上对垒,而是在元素周期表上展开。
科技与战争同元素们的亲密关系,也让人类与元素,尤其是与稀有金属元素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也无比敏感。
因为有一个无法改变的前提背景,金属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完全随机,有可能集中分布在地球的某个一角落,而其他地方一点也没有。所以,那些国土面积大的国家,地下存有稀有金属资源的概率也就更大。
比如金属钯,俄罗斯储量巨大。有一个叫诺里尔斯克镍业的俄罗斯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钯金市场份额。再比如,金属“铌”,巴西一个叫 CBMM 矿冶公司控制了世界总产量85%的供给。
而那些国土面积大的国家,本来在政治上也是大国。所以,稀有金属成了大国们相互博弈的筹码。
中国最丰富的资源则是稀土元素。总设计师曾经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探明储量居全世界第一,因此成了中国在国际博弈里经常出现的角色。
这就从天然禀赋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要不遗余力的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据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若想让世界购买足够的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并遏制全球变暖,人类就需要在未来的25年让钕的产量增加700%,镝的产量增加2600%。而中国,则是“钕”这一稀土元素的最大储量国与产出国。
很多人对马斯克的“火星移民”充满信仰,而在抵达火星之前,马斯克最近期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在月球上获取“钕”来支持特斯拉的长远发展。
从电池的钠、锂,再到电动车必要的镝、钕,这一个个看似生僻的金属元素,却在无形中左右甚至主宰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乃至国运。
它们不再是笼统的资源和商品,而是成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筹码和隐形战争。
所以,当站在电池原材料的寒风斜雨之中,这不光是宁德时代一个人的“钠”喊。
也是一个国家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