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京沪氢能之争硝烟起

2021-07-09 08:53:29   来源:   浏览:180 评论(0

2021-04-21 10:46:28 中国汽车报   作者: 王金玉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方面,北京和上海再次站在了前端。随着《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的公布,京沪两地在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氢能产业方面都有了清晰的思路,这两座城市也是即将公布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领头羊”。

对比不难发现,京沪两地在氢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重点,这和各自在氢能产业方面的产业特点息息相关:北京的5年目标是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高地;上海则依托“氢能港”,打造完善产业链。在氢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策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详见12~13版深度分析。

目标:上海早北京两年迈过万辆门槛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京沪两地都有足够的热情,也早有准备,各自发布了当地氢燃料电池汽车5年规划,对各自的氢能发展方案也有长远规划和总体布局。

2020年印发的《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将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40亿元。

同样在去年印发的《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也提出,到2023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要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万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划发布之后,今年,京沪两地又先后发布地方层面的氢能产业实施方案,谋划氢能产业的全面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氢能产业中,有望最早推进商业化运营的。京沪两地自然不会放弃这一产业的发展机遇。”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京沪两地不仅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头羊”,同样,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方面,两地也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和领先优势,这也是这两个地方领头(即将)进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名单的根本原因。。

示范:冬奥会为北京氢能发展添助力

一直以来,重大活动都是新能源汽车率先亮相的重要舞台。在纯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正是有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示范应用,才有了纯电动大巴在北京公交领域的率先应用,也才有了后来北京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示范推广,乃至推动北京成为纯电动汽车发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城市,引领全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国际上,韩国也曾借助平昌冬奥会大力推进韩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日本的无人驾驶汽车也跃跃欲试要在东京奥运会上大展身手。因此,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无疑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一次绝佳展示机会。

北京氢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冬奥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等应用场景为引领,以跨区域氢能货运示范专线为牵引,结合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协同布局氢能供应及燃料电池应用全产业链,加快多领域示范推广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就在北京氢能方案公布后两天,4月10日,北京延庆氢能产业园二期(冬奥会配套制、加氢)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正是冬奥会配套加氢项目。据了解,该项目规划建设氢气检测实验室和绿电电解水制氢装置研发平台,最大日制氢能力为2.8吨,同时具备70MPa加氢能力,可为冬奥会150辆氢燃料车的示范运营提供气源。建成后,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参与构建赛区制、储、输、加氢的集成平台,通过智慧化调度实现对氢能的集中控制,服务于北京“绿色冬奥”“科技冬奥”。

布局:上海产业链完善 北京辐射效应强

上海市作为国内较早介入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城市,一直处于国内“领头羊”的位置。上海市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三大优势”——氢气资源禀赋优势、加氢站先发优势、高端制造优势。据了解,上海正研究制定《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和《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力争用完善的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体系,推动上海“氢能港”的建设。

在氢能产业链上游,上海资源禀赋佳。作为国内主要的炼化基地之一,上海拥有充足的工业副产氢,具备制氢的资源禀赋。据初步统计,目前上海市5家气体公司和2家化工公司的年产氢量(含副产氢)合计超过13万吨,按照百公里氢能消耗2kg、日行100km测算,理论上可支撑约18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

中游,上海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早在“十五”期间就开始参与燃料电池汽车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在科技部“863”计划的支持下,2006年建设了全国第一座示范运营固定站——安亭加氢站。

下游,上海背靠当地汽车工业雄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示范运营基础。从2003年“超越一号”燃料电池汽车到2015年上汽荣威950燃料电池汽车,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始终代表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最高水平。位于上海的上汽是我国最早开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技术研发和示范的车企。上汽集团对燃料电池乘用车投入力度较大,其在2017年发布了国内第一款商业化燃料电池轻型客车——大通V80。

北京是京津冀氢能产业的牵头城市。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市氢能技术研究在我国起步最早,目前,在氢能的核心技术环节北京有一定技术积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支撑要素和市场应用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两个领域重叠13家)。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和机构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据估算,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在氢能供应领域,整体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全国领先。北京是我国石化原料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的主要技术方案研制和供给方,电解水制氢的碱性电解槽技术路线成熟;在储运环节,气态、固态和液态储运的多数技术瓶颈实现突破,车用气瓶产业化能力较强;加注环节的成套设备供应和建设交付运营能力均已具备。前沿领域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液氢核心装备及液氨、甲醇等氢储运媒介等关键技术与零部件均提早启动研发布局。

加氢站:你追我赶,5年建成70座

在加氢站等配套设施方面,北京已经基本形成氢气制储运加、检测认证、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零部件、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就基础设施来看,目前北京已建成加氢站3座,在建1座,并有超过20座正在规划中。同时,京津冀地区化工、钢铁产业发达,可再生能源丰富,氢源条件优越。

具体而言,北京到2023年前,要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

根据《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上海共规划加氢站78座。其中,已建站点9座,新增站点69座。新增站点中油氢合建站46座,纯加氢站23座。

上海市住建委一级巡视员江小龙介绍,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加氢站9座。2020年度全市加氢站累计加注燃料电池汽车5.5万车次,累计加注氢气29.87万千克。据了解,上海正研究制定《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和《上海市车用加氢站布局专项规划》,力争用完善的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体系,推动上海“氢能港”的建设。



文章关键词: 燃料电池汽车 氢能汽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