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1 09:08:19 齐鲁网 作者: 杨玉金
种种迹象显示,即将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逐渐掀开其神秘面纱。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公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市场有望于7月正式开启。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将建成。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碳资产交易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3万亿元。
权威数据显示,山东作为资源大省、能耗大省,总体碳排放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纳入全国首批碳交易的发电企业有338家,碳市场交易的潜力巨大。面对难得机遇,山东在这一领域表现如何引人关注。
碳交易缘何能成为“大生意”?
什么是碳交易?想必这是不少人共同的疑问。
闪电新闻记者了解到,所谓“碳交易”,指的是碳排放配额(CEA)交易。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所提出的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市场机制。
举例而言,假设A企业拥有碳排放配额30万吨,但实际只排放了25万吨,就可以将多余的5万吨碳排放配额卖给其他企业,从而帮助其他企业达到减排要求。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业界当前讨论的热点。
所谓“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长远来看,碳交易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达到总量控制并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最终目标。近年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不断加速推进中。
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就选择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碳市场启动。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在8个省市陆续开展了地方碳交易试点。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尽管公开资料显示,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初期只覆盖电力行业,先将电力行业的2200家企业作为突破口,纳入第一批交易主体。后续才会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但“碳交易”将成为一门“大生意”,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业内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放眼未来,我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八大行业后,排放总量将超过50亿吨,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碳资产交易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3万亿元。
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设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无疑将会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和加速发展。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后,有望在交易中实现价格发现功能(指买卖双方在给定的时间和地方对一种商品的质量和数量达成交易价格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新能源交通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碳交易”风口来临?山东抢占氢能“新赛道”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出现,势必将催生诸多机会,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
从目前业内的反馈来看,锂电面临资源约束的问题,而氢能作为新兴战略性清洁能源是工业体系、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以奖代补”政策及各地氢能、燃料电池示范推广项目的落地,氢能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这条“新赛道”可能会获益良多。
据中金公司测算,2060年氢气总需求有望达到4439万吨;此外,对应的车用储氢瓶、阀体市场规模有望在2060年达到148亿元/210亿元;制氢方面,预计2060年电解装置将达到超2万亿元市场;储运设备方面,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储氢瓶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并成长为全球最大市场。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明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打造山东氢能品牌,建设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山东氢气平均年产量260万吨左右,多数为品质较好的工业副产氢,具备大规模利用的成本优势。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四,核电加快发展布局,让山东具备了绿色制氢的良好条件;此外,山东能源集团、潍柴集团、东岳集团等氢能产业骨干企业也通过示范带动为全省氢能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闪电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山东涉及到氢能的利好事件还在持续累积——
5月23日,山东省最大加氢站——山东泰山钢铁集团加氢母站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投产运行,这是山东省于今年4月启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以来首个落地的子项目;6月26日,随着20辆氢能冷链物流车、渣土车从青岛国际院士港智能制造产业园和临沂路运港智慧物流装备产业园同步开出,山东首条城际氢干线宣告正式发车;6月10日,山东省氢能业发展国际合作(北京)推介会在京举行。按照《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年山东将加力推进40余个新建、续建、技改等氢能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山东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成集创新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商业运营于一体的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
除了聚焦风力、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培养一批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市场交易规则、能熟练使用碳资产管理相关工具的专业性人才对企业有效利用市场手段管理碳资产、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样意义重大。
6月9日—10日,受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由济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山东中和碳排放服务中心承办的山东省发电企业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在济南举办。来自省内各市生态主管部门、纳入碳市场的电力企业代表近500人参加培训。闪电新闻记者获悉,这是近年来山东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次专业培训。
从试点先行,到筹备统一市场,全国碳市场建设蹄疾步稳。数据显示,山东作为资源和能耗大省,总体碳排放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纳入全国首批碳交易的发电企业有338家,碳市场交易的潜力巨大。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前提下,山东组织全省碳市场能力集中辅导授课,不但“入局”的用意显而易见,更将助力“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中国承诺”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