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10:57:55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 作者: 陈新华
碳中和的融资需求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商业模式的构建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 ID:beijingenergyclub 作者:陈新华,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本文是作者在2021年6月21日“欧盟-中国绿色转型融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中欧关于绿色转型融资的会议。
我想就这个议题分享五点看法。
首先,“净零”或碳中和的融资需求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商业模式的构建。
对于全球范围内“净零”或碳中和的融资需求估算,我看到很多版本。尼克-斯特恩勋爵提出这一需求将占全球GDP的2%;《经济学人》杂志预测未来十年的融资将达到35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提出仅能源部门就需要2-5万亿美元;总部在伦敦的能源转型委员会则认为,可以用不到全球0.5%的GDP就可实现全球全面脱碳。
对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融资需求预测,一些机构给出的范围是130-300万亿人民币之间(约17-40万亿欧元),但能源转型委员会和洛基山研究所的共同研究则指出,中国可以用不到1%的GDP就可实现净零排放。
坦率地说,以上这些数字很难令人信服。我认为,现在不应过分关注融资需求和投资数额,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资金,能不能拿出足够的钱来投资新项目。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适应碳中和时代的全新经济增长模式。
关键问题是:如果连投资逻辑、盈利方式和商业模式都不清楚,谁敢去做这样的投资?
第二,成功过渡到净零排放需要一个完整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体系和新商业逻辑。
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这一中心任务而组织的。消费者(经济活动中所有个人的统称)为产品和服务付费,工厂和公司(经济活动中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通常以竞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个体福利的最大化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试图实现自己福利的最大化来驱动经济增长,直到在不损害他人福利就无法增加自己福利的时候,社会就达到了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碳中和相关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是不一样的。
碳中和要解决的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公地悲剧效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目标,碳中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需求”不是来自于个体,而是来自整个社会。以满足个体需求为中心任务的传统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经济模式,以适应这种从满足个人需求到满足整体需求的转变?这一变化呼唤着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商业逻辑。
第三,激进的手段行不通。我们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在实现净零排放的同时,还要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确保能源和材料供应安全。
在中国,有些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期快结束时集中、高强度削减能源供应,以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考核目标。这给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
欧洲也有类似的现象。因为急切希望实现“净零”排放,欧洲有“逢碳必反”的趋势。激进团体要求壳牌等能源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大幅度减少全范围排放,而这样的目标在不影响投资收益甚至公司生存的前提下无法完成。欧洲投资银行从今年起停止了对传统天然气项目的融资。甚至国际能源署在其最近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报告中也指出,要实现2050“净零”排放,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停止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新投资。
这些激进措施是不会达到预期目标的,因为鼓吹或推动这些措施的人忘记了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包括:
继续发展经济,持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还在增长,满足需求将需要大量、持续的投资。如果要求石油公司停止新的投资,我们是否准备好承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新高?
确保材料供应安全。材料供应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全球能源系统不仅提供能源,还以石化产品的形式供应材料。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碳基的。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基于碳的世界,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摆脱碳,除非我们未来进化成为只靠电能或氢能生活的机器人。
确保公正转型,特别是涉及化石燃料行业的从业人员。
如何在上述边界条件下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
激进的措施将无济于事。它只会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分裂,而不是越来越团结。我们不可能通过今天的技术解决未来所有的问题,因为一切技术解决方案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试想如果在20年前,我们花大量的资金来实现今天我们驾轻就熟的视频会议,那样的社会成本会很高,也是对当时资金的巨大浪费。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用好今天已经有的技术,并为未来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能够让它们发挥作用的市场。
重塑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的角度看,就是要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其投资逻辑是通过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增加碳排放来赚钱。
第四,技术创新和公平转型是两个需要创新融资的重要领域。
我认为有两个重要领域需要创新融资。
第一个是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国际能源署的净零排放路线图报告提出,实现2050“净零”排放目标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中,有一半仍处于实验室或工业试验阶段,这些技术需要在资金的催化作用下加速成熟并进入市场。
近年,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也遇到了许多颠覆性技术,包括把空气中的水蒸汽冷凝放热来给建筑物取暖的技术、低成本制氢技术,大规模低成本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油气产品的技术等。这些技术给了我很大信心。如果这些技术完全成熟并广泛部署,我们将能够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但它们在现阶段还需要资金的投入。
需要注意的是,资金并不是唯一的障碍。我们也看到,许多优秀的技术尽管得到了技术上的验证,在经济性上也有吸引力,但它们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快速进入市场。我们看到了许多新技术被旧的商业逻辑、固化的利益格局,特别是垄断企业的惰性所阻碍而无法进入市场。这是个大问题,一个比资金更大的问题。这不仅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屏障,还需要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激励不同层次的公司管理人员接受和推广新的技术。
第二个需要融资的领域是公正转型。我们不能让煤炭行业的现有从业者失去生活来源,否则就不能成功实现绿色转型。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煤炭有尊严地退出历史舞台,让煤炭从业者获得新的工作机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欧在气候技术创新方面大有作为,信任是碳中和共同征程的粘合剂。
主持人刚才提的问题是:在哪个具体领域,欧洲和中国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继续发挥气候领导力?
我想说,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未来一个阶段仍将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欧洲和中国形成了能够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战斗的稳固基础。
由于技术是气候解决方案的关键,欧洲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继续发挥全球领导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清洁技术创新。具体来说,中欧双方应该:
首先,消除阻碍清洁能源技术在各自市场推广的所有障碍。尽管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电池等装备制造能力方面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制造的设备中都有欧洲的技术。因此,消除清洁能源技术的贸易壁垒对欧洲和中国来说是真正的双赢。
第二,支持创新解决方案在欧洲和中国市场的部署。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愿意召集中国的企业家和欧洲同行开展商务磋商,也期待与拉法兰前总理领导的法国未来与创新基金会加强合作。
第三,在新的涉及域外的政策和措施方面加强协商,以避免误解,并建立信任。信任是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共同征程中非常需要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