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碳中和将如何影响中国

2021-05-13 16:48:26   来源:   浏览:161 评论(0

2021-05-13 08:45:11 中国小康网   作者: 贺桂珍  

“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承诺,对国内带来的影响也将是全领域的。达到碳中和跑道终点,还有40年时间,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过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环保、能源形势更为严峻。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下碳中和快进键,确定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这既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在世界性挑战面前主动应对气候危机的国际担当,也表明了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决心、给子孙留下美好家园的信心。

“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承诺,对国内带来的影响也将是全领域的。达到碳中和跑道终点,还有40年时间,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笔者相信,中国有能力调适好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保关系,有效解决这一涉及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甚至涉及政治问题的国际型“大考题”。

促使人们行为方式改变

碳中和,最早出现在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中,大意是,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一些措施,抵消自身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零排放”,达到“零污染”。

“碳”,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耗用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越多。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能力提高,但取之无度、用之不节的不当行为方式,加速、加剧了地球的生态严重失衡: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森林锐减,土壤板结面积扩大,地震和海啸频发,地下水位下降,湖泊缩小,水体和大气污染加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看得见的变化,终于引发人类的切肤之痛。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周期持续延长,病菌不断异化。生物、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组成的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循环系统。失去了平衡,就是灾难。

中国在自主贡献中的承诺如何“达标”?需要政府“硬约束”,更需要民众“温情以待”。对普通人来讲,不一定有石光银在沙漠里挥汗40年筑造近百公里长的“绿色长城”、余晓兰30年把万亩荒山荒坡变成绿色林地的壮举,但需要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人文情怀。一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试验表明,选择非电动牙刷少排近48克,烤面包机替代烤箱少排近170克,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可将排放减少4倍,晾晒衣物代替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少排2.3公斤,下班关闭电脑代替待机可少排1/3,节水型淋浴头代替普通淋浴头可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排放量消减一半。这些日常行为,每个人都能做到。

截至北京时间4月26日零时零分,全世界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46亿例、死亡300多万例,加深了人类的深刻担忧,也必将促使政府用政治自觉之手,加大广大干部群众对自然、对生活行为重新认识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深化环境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强化有效宣传途径和氛围,达到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一个文明的公民,不捕杀滥食野生动物、拒绝餐桌上的浪费、畅行绿色骑行等等日常行为,让生态环保意识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促进整体意识的提高

气候治理是全球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去年10月,承诺碳中和的国家达到127个,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排放1/2。具体到中国,2015年向联合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提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一般而言,既要维持经济稳定,又要保持持续增长,实现碳达峰,可通过产业、能源、交通、生活等领域的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已走完了先发展后治理之路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高耗能工业、工业中高耗能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服务业逐步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超过60%~70%。随着去工业化产业布局的调整,大多数达峰国家和地区的高耗能工业品产量陆续达峰,如英国、美国、日本的粗钢产量分别于1970年、1973年和1973年达峰。

这种情况下,中国之所以有底气承诺,同2015年时规划2020年脱贫一样,通过总体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分解、行业分解,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碳中和也同样如此。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显著优势。

向世界承诺,意味着国内疫情后绿色低碳转型将加速,意味着中国决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命运共同体”重要领域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同时更是自我加压。全球在碳中和大背景下,一定会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国际标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进程中,能源需求仍然在增长。如何处理好“两山论”的辩证关系,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央企国企和民企等都是一个巨大考验。

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必将推进倒逼机制、量化问责的进程,进一步强化广大领导干部对从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区情和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再认识;必将促使“全国一盘棋”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站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努力为“绿色崛起”的理念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绿色崛起”的实践中来。

促使技术革新步伐加快

每一次重大世界性危机,都必将带来翻天覆地新变化,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碳达峰目标,意味着各省份“十四五”起将面临更严格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考核要求,低附加值、高耗能工业产品生产和出口导向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宜。对于行业企业的大考,有人提出“去煤化”,这个提法显然不切合中国的国情,习近平同志也用了“力争”和“争取”两个词。

我们知道,短期内,实现工业快速转型并减少碳排放,会导致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发展受限。只有在能源利用方式及技术发展方面作出重大变革,才是迎难而上的选择。“去煤化”需要一个过渡期。这期间,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快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的新步伐,找到稳定的节能能源替代煤源。这方面,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央企国企层面、民企层面,都已经做了不懈的努力,只不过这次碳中和起到了“加速器”的助推作用。

中国能源系统规模庞大、需求多样,从兼顾实现碳中和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未来应积极构建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导,核能、化石能源等多元互补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适应碳中和产品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步伐,打通专利、成本、标准三大主要短板,既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健康发展、缩短中国与国际水平差距的方法和手段。

相信在10年和40年的既定目标中,新兴技术领域会不断突破,革新性技术在碳中和等气候行动中的地位会日益突出。


文章关键词: 碳中和将如何影响中国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