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13:34:53 电池中国
对中国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来说,到欧洲腹地投资建厂正日益变得时尚,同时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截至目前,仅宁德时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三家企业在欧洲的电池产能布局就已超过130GWh,其体量是当下整个中国动力电池总装机量的约两倍。
其中,宁德时代是最早到欧洲建厂的中国电池企业,其位于德国的电池工厂已经于一年前正式动工,该工厂投资金额接近1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2亿元),计划到2022年实现14GWh产能,到2026年达到100GWh产能。
非常巧的是,孚能科技和蜂巢能源的欧洲工厂也都选址德国。孚能科技投资金额约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计划在2022年年底建成投产,规划产能10GWh。蜂巢能源将投资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5亿元),计划年产可配套30万-5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将会在2023年建成投产,年产能将会达24GWh。
实际上,计划到欧洲建厂的中国电池制造企业远不止上述几家。有消息报道称,远景AESC正计划在欧洲建造一个超级电池工厂,据说有可能选址在日产桑德兰工厂附近。另外,据传比亚迪也计划在英国建立其在欧洲的第一家电池工厂。
当下,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20年前三季度,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8万辆,同比大增195%。且第四季度销量依然气势如虹,有望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据普华永道预计,到2035年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将达到67%。
在此形势下,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欧洲动力电池产能缺口加大。大众预计到2025年其公司仅在欧洲就需要150 GWh的动力电池,法国政府也预计2030年本土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将高达170 GWh。据市场研究公司SNE预测,至2023年欧洲对电动汽车电池的需求预计为406GWh,而供应预计为335GWh,短缺约18%;到2025年供应短缺扩大至约40%。
宁德/孚能/蜂巢/比亚迪/亿纬/欣旺达/万向斩获国际大单
正所谓,“狼行千里吃肉,鹰击万里飞天”。
显而易见,中国动力电池“虎狼之师”之所以不远千里远洋纷纷到欧洲建厂,无疑是基于欧洲车企电动化带来的巨量动力电池需求缺口。然而,这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原因。另一层面,也就是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些电池企业大都拿到了欧洲车企的订单。
最早去欧洲建厂的宁德时代自不必说。早在2018年5月,宁德时代就进入戴姆勒电池供应链体系;同年7月,宝马宣布将从宁德时代采购40亿欧元的电池,其中15亿欧元就将来自宁德时代在德国新建的工厂。2019年宝马再与宁德时代签署33亿欧元订单,双方总订单增至73亿欧元。同时,宁德时代还先后与捷豹路虎、大众、沃尔沃及博世等多家欧洲车企建立合作关系。
同样是2018 年,主打软包电池的孚能科技也与戴姆勒签署订单协议,时间跨度长达10年、累计电池将超过170GWh。2020年10月,孚能科技官方又发布消息称,与土耳其首个纯电动汽车品牌TOGG签订合作协议。
有意思的是,2020年年底蜂巢能源也打入了土耳其市场,与其领先公共汽车制造商OTOKAR签订定点协议。这是继拿到法国PSA集团订单之后,蜂巢能源再次获得欧洲客户定点。在此之前,蜂巢能源与法国PSA集团签订采购合同,为PSA旗下电动汽车配套电池,订单需求约7GWh。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9月,外媒报道称比亚迪将向戴姆勒供应最新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此外还传出“比亚迪正在与捷豹路虎就电池供应和生产进行谈判的消息。
获得欧洲车企订单、到欧洲建厂,这从逻辑上看顺理成章。那么,拿到订单就一定要到当地建厂吗?这也不一定。终究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亿纬锂能就没有去,欣旺达目前也没有大动静,万向一二三同样也没有行动,但他们同样都拿到了令人羡慕的国际大单。
同样是2018年,亿纬锂能也与戴姆勒签订协议,将为戴姆勒供应三元软包动力电池;2020年7月,亿纬锂能子公司亿纬动力又收到宝马汽车供应商定点信。2019年4月,欣旺达称收到了雷诺-日产联盟发出的定点信,相关车型需求预计达115.7万台,保守预计订单金额将超过百亿元。2020年7月,万向一二三被证实获得大众汽车百亿元动力电池订单。
不过,虽说上述企业目前还没有去欧洲或国外其它地方建厂,但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因为,本地化建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用业内某行业大佬的话说就是,“能够形成本土化动力电池供应能力,进一步贴近客户,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产品解决方案,并更快地响应用户需求,以提升产品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
也就是说,电池本地化生产可实现对重点客户的“就近供应”,实现贴近终端市场,优化运输成本,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需求。与中国多家企业签订大单的戴姆勒就认为,电池本土化是公司电气化战略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灵活有效地满足全球电动车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
中国锂电力量实现技术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制造企业在欧洲的建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电池产能配套,而是系统性的功能“打包”。比如,宁德时代图林根电池工厂就将“引入符合要求的中国原材料、零部件、系统及服务供应商”,也就是说将实现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的转变。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电池制造企业出海欧洲等地,与之相配套的中国材料、设备等企业军团也纷纷大举“西进”。
2020年3月,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龙头科达利表示,拟在德国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同时拟以不超过6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投建德国生产基地。2020年8月,天赐材料公告称,拟投资人民币2.75亿元,在捷克建设年产1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项目。2020年11月,恩捷股份拟在匈牙利投建湿法锂电池隔离膜生产线及配套工厂,总投资额预计约1.8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
除此之外,中国的电解液材料企业如新宙邦、石大胜华、江苏国泰,隔膜企业星源材质,设备企业先导智能、杭可科技等中国锂电力量也都已经宣布将在欧洲建厂。不难想见,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到这个大军。
结 语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如今当下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到欧洲建厂已经是家常便饭,很多媒体报道起来也都云淡风轻,但实际上这种司空见惯却来之不易。
中国人讲60年一甲子。遥想一百多年前,欧洲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汽车,而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东方大国,直到60年后仍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产业,广袤土地上奔跑的都是“洋人的汽车”。
如今,历经两个甲子,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齐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崛起的中国动力电池力量也已经成长为能够反扑欧洲的“虎狼之师”。
很多时候,历史的演进就是如此的吊诡。很多时候,国家和产业的“牛势”来了就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