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10大趋势看2020动力电池产业“变迁”

2021-01-04 16:45:35   来源:   浏览:104 评论(0

2021-01-04 09:47:19 高工锂电   作者: 魏文柱  

2020年动力电池产业此起彼伏,充满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升级。产品、技术、产能、资本、供应链等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竞逐未来市场的关键。

对全球动力电池产业而言,2020年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国际市场来看,2020年欧洲电动化浪潮加速到来开启欧洲动力电池产能扩充竞赛,欧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建设的新基地,欧洲市场竞争快速升温。

欧洲动力电池新基建也吸引了一批中国锂电材料和设备企业落子欧洲,为其欧洲客户提供就近配套服务,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出海渐成趋势。

受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大幅增长影响,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排名也发生变化,韩系电池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多家国际车企主力车型的接连召回,也让韩系电池企业陷入舆论漩涡。

上述一系列变化表明,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必须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走出国门与国际电池巨头同台竞争。

从国内市场来看,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市场、技术、资本、商业模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在市场方面,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月度装机排名剧烈波动,外资电池冲入前十,二三线电池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不过,包括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5G基站、电动船舶等其它细分市场却给众多锂电池企业打开了另一扇窗。

在技术方面,2020年LFP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以及其它细分市场广受欢迎,给LFP电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此外,包括CTP、刀片、无钴等多个创新技术的出现也在助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需求转变。

在资本方面,2020年锂电企业IPO浪潮来袭,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开闸吸引大批锂电企业密集奔赴IPO,这表明众多锂电企业当前急需外部资金输血支撑。

上述变化表明国内动力电池竞争格局较之前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行业加速洗牌,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总体来看,2020年动力电池产业此起彼伏,充满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升级。产品、技术、产能、资本、供应链等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竞逐未来市场的关键。

站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10年的尾端,眺望即将到来的下一个10年,锂电人需要坚定初心,修炼内功,熬过寒冬,迎接未来。

对此,高工锂电对2020年动力电池产业的10大趋势进行了梳理分析,希望能助力业内人士看清行业发展得失,也为企业接下来战略的调整制定提供一定的外部参考。且看下文:

磷酸铁锂电池乘用车配套升温

在补贴进一步退坡和电池技术突破双重作用下,LFP电池凭借其在成本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在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重新活跃起来。

在国内,GGII统计数据显示, 2020年1-9月LFP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装机电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主要是受等配套LFP电池的爆款车型销量增长带动。

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北汽、长城、东风、上汽、奇瑞、长安、江淮、合众等主机厂都在2020年推出了LFP版的主力车型,预计后期将有更多主机厂推出LFP乘用车。

在国际上,包括特斯拉、大众等国际主机厂或已经批量装机国产LFP电池,或入股中国LFP电池企业并合作开发LFP车型。后期或将有更多国际主机厂导入LFP电池。

LFP电池重返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以及国际主机厂开始导入LFP电池,背后的逻辑是主机厂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安全性,这为LFP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再次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国际车企对LFP电池的兴趣度正在升温,表明中国特色的LFP技术路线正在打破长期以来全球市场上三元电池唱独角戏的局面。这为在LFP电池领域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电池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新兴应用市场开启锂电池新机遇

2020年,多个新兴市场向锂电池伸出“橄榄枝”,大批锂电池企业转舵积极开拓不依赖补贴的新兴应用市场。

得益于成本不断降低和技术突破,锂电池正在更广阔的应用层面开始应用及替代。电动轻型车、5G基站、48V、电动工具、船舶、AGV、工程机械(AGV、叉车、矿卡)、飞机等领域,都在加快锂电池的渗透,吸引大批电池企业入场布局。

锂电池企业积极进军细分市场背后,是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产品价格和毛利率大幅下滑,导致大批从数码、铅酸、储能领域甚至跨界而来的电池企业在动力市场步履维艰,急需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而新兴细分市场可观的市场增量、产品价格以及付款条件等要素正好成为众多锂电池企业新的市场选择。

例如,新国标下的电动两轮车“铅改锂”正在释放可观的锂电池市场需求空间,甚至吸引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电池、亿纬锂能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入场布局。

在电动工具电池领域,国际电动工具电池巨头正在加快国产锂电池的导入,天鹏电源、亿纬锂能、海四达等已经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总体来看,包括电动工具、5G基站备电、电动两轮车、电动船舶、工程机械、TWS、电子烟、48V等其它细分领域给锂电池开启了新的市场空间。上述领域的市场发展也将给锂电产业链上各细分领域的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锂电企业集体冲刺IPO

进入2020年,中国锂电产业链IPO赛道略显拥挤,不断出现新选手。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冲刺科创板、创业板IPO的锂电企业接近40家。其中,成功过会和上市的企业超过20家,IPO进程较前几年明显加快。

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规模的锂电企业正处于上市辅导期或申报材料阶段,预计将在年内或明年正式启动IPO。

大批锂电产业链企业冲刺IPO背后,是在补贴退坡、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之下,锂电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也是锂电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此外,资本市场对锂电产业链更加开放,科创板开闸、创业板试点等也给众多锂电企业密集IPO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通过IPO增资扩产、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研发实力、增强资金实力,已经成为了优质锂电企业的重要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的IPO赛道上,锂电企业在企业自身、市场环境以及上市方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集中申报、材料/设备企业最多、锂电池企业单项募资最大、科创板最受追捧、IPO折戟项目增多等。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多元化

2020年,国内外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出现了多个创新性变化,主要围绕降低电池成本和提升产品性能两大目标。

具体来看,当前动力电池创新技术包括:无极耳、刀片/CTP/JTM等电池包集成方案;无钴、四元电池材料体系升级;“不起火”、“百万公里”电池等。

和前几年相比,上述新型电池技术的出现表明当前动力电池市场正在从此前的传统走向创新,从政策推动向市场导向过渡。

一方面,在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压力下,当前动力电池市场主要向头部几家企业靠拢。新型电池技术体现出电池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助力电池企业提升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或将加速行业洗牌,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

例如,宁德时代的LFP-CTP电池包已经在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以及电动船舶等领域批量应用,甚至开始登陆欧洲市场;比亚迪也借助其LFP-刀片电池正在与多家国际主机厂进行洽谈对接。

另一方面,主机厂也在不断施加其在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方面的影响力。各大主机厂开发专属电动汽车平台,整车正向开发需求明显,也对电池企业的技术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同时,主机厂也在涉足电芯研发,意图掌握动力电芯开发和量产能力,这也在倒逼电池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

车电分离受捧渐成趋势

在政策及市场的双重推动下,2020年国内换电模式持续升温。

在政策方面,新补贴政策给予换电模式初步认可,换电车型不受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规定限制。

紧接着,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换电站首次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

在市场方面,主机厂率先发力,包括北汽、蔚来、威马、吉利、上汽、东风、三一重工、北奔重汽、徐工集团等乘用车和商用车主机厂纷纷加入战局,推出换电车型或建设换电站。

电池方面,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瑞浦能源、LG化学、SKI等国内外电池企业迅速响应加持,配合主机厂开发标准化电池包,进一步加深与主机厂的战略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换电模式有利于推动电池包的平台化、通用化开发,实现不同车型、不同电池技术路线的兼容,也能够实现规模降本。

仍需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换电模式依然存在车电分离法规不健全、电池标准不统一、换电站建设成本高昂、盈利模式待解等难题。

欧洲电动化热潮与动力电池新基建

2020年,欧洲电气化释放巨大的动力电池市场增长空间,欧洲动力电池产能竞赛如火如荼。

一方面,包括大众、宝马、戴姆勒、PSA、沃尔沃等主机厂都制定了明确的电气化目标,未来几年将每年产生至少数百GWh的动力电池采购需求。

另一方面,为抢夺欧洲动力市场,中日韩以及欧洲本土电池企业都在加快其欧洲电池工厂建设,欧洲电池市场竞争一触即发。

欧洲动力电池新基建背后,是由于欧洲本土缺乏动力电池大规模制造和供给的能力,中日韩电池企业积极布局欧洲市场,给欧盟及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目前,韩系电池企业在欧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LG化学、三星SDI和SKI都在积极加码其欧洲动力电池产能,进一步巩固其竞争优势。

不过,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崛起,韩系电池企业独霸欧洲市场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多家中国电池企业相继在欧洲建厂并获得了欧洲主机厂的巨额订单,对韩系电池企业直接产生了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韩系还是中系电池企业,对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久发展而言都不是最佳选择。

从国际车企的供应链需求看,根据不同项目不同车型,选择两到四家核心动力电池供应商已成趋势。因此,导入欧洲本土电池供应商且进一步提升本土供应占比,将成为欧洲主机厂电气化的战略目标。

为摆脱进口依赖,欧洲正在加大对本土动力电池产业的投资,意图构建一个覆盖上游原料-四大材料-电池-整车制造-电池回收的产业链闭环。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罗斯•塞夫科维奇表示,到2025年,欧盟将能够生产足够的电池来满足欧洲汽车工业的需求,欧洲将实现动力电池自给自足且具备出口的能力。

欧盟预计到2025年,欧洲汽车电池产业链规模估计将达到25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565万亿元)。

目前,欧洲有至少15家大型电池工厂正在建设当中,但绝大多数为中国和韩国电池企业投资的项目,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和产能规模仍处于竞争弱势。在此情况之下,欧洲想要在短期内彻底摆脱对亚洲电池的进口依赖,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国际主机厂加速“触电”

全球电动化市场启动前夜,国内外主机厂都在加紧储备“粮草”,抢夺优质电池产能,保障电池供应稳定成为各大主机厂电气化推进的前提。

一个显著变化是,进入2020年来,国际主机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动作明显增多。

国际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要求,已经不单纯停留于供应关系层面,通过资本战略入股甚至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彼此合作,以此保证未来的稳定供应,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选择。

今年5月,大众斥资90亿元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成为第一家控股中国电池企业的国际车企;7月,本田确定以37亿元入股宁德时代,占其1%股份,这是继去年2月敲定56GWh合作订单之后双方合作的又进一步;同月,戴姆勒以9亿元拿下孚能科技3%股份,二者曾于2018年签署过电池供应长期订单。

通过入股电池厂和签订长期供应合同,锁定核心供应商,成为了国际车企保障其电池供应稳定的主要路径。

不过,锁定核心供应商的之余,国际车企也在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电池供应体系。

一方面,在确定其“一供”之后,国际主机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筛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车型探寻更多的优质电池企业配套。

例如,宝马导入宁德时代和Northvolt;特斯拉导入LG化学和宁德时代;现代汽车导入SKI和宁德时代等。

另一方面,除了与电池厂合资建厂之外,自产电芯也成为了部分主机厂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20年,特斯拉发布无极耳4680电池,并计划在柏林建设年产100GWh的电池工厂;福特表示将考虑自产动力电池电芯等。

近年来,主机厂自建工厂自产电芯的传闻此起彼伏,其目的是为掌握动力电池核心技术,降低对电池供应商的采购依赖,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

中国锂电企业集体出海

2020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崛起,带动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集体出海布局。

在主机厂方面,瞄准日益增长的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中国主机厂积极开辟海外战场。包括爱驰、小鹏、上汽、东风、吉利等主机厂在2020年都向欧洲批量出口电动汽车,同时还有更多主机厂计划进军欧洲市场。

与中国主机厂出海抢市场相比,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和材料以及设备企业的出海布局更有深意。

一方面,欧洲电气化进程加速和欧洲动力电池产能扩充,给一批优质的中国锂电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星源材质、科达利、先导智能等企业都获得了欧洲主机厂和电池厂的巨额订单,带动中国锂电企业产品出海。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满足欧洲客户就近配套供给的需要,中国锂电企业直接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与日韩企业和欧洲本土企业展开正面竞争。

目前,已经有一批中国电池、材料和设备企业宣布在欧洲建厂,同时还有更多中国锂电企业制定欧洲建厂计划,中国锂电供应链出海已渐成趋势。

不过,中国锂电企业欧洲建厂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除了要应对欧洲严苛的环保法规、专利纠纷以及企业文化冲突之外,还面临着产业配套缺失、市场竞争激烈、投资成本高昂、产品价格和毛利率下滑等风险。

起火事故频发引发全球召回

2020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频发,进而引发大规模召回。

在国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已累计召回新能源汽车141次,召回数量84.05万辆,其中较多涉及新能源汽车火灾问题。

其中仅在10月份就召回新能源汽车53459辆,占10月召回总数的37%,召回品牌包括特斯拉、威马、浙江豪情等6家,召回原因涉及车辆软件、零部件以及动力电池的质量和性能问题。

在国外,通用、宝马、福特、现代等多个国际车企在两个月之内相继宣布召回合计近20万辆新能源汽车,召回原因在于动力电池存在质量缺陷,存在起火风险。

上述四家车企的电池供应商为LG化学和三星SDI,在大规模召回危机下,后期不排除有其它搭载LG化学和三星SDI电池的主机厂也因电池质量问题而陷入起火召回事故中。

在上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召回事故中,有多起原因直指动力电池,这除了让主机厂品牌形象受到负面影响之外,也会让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在品牌形象、经济损失及战略目标等方面都遭受打击,给其它电池企业敲响安全警钟。

特斯拉效应凸显

一直以来,特斯拉的电动汽车生产和电池供应都依赖其美国工厂,且相对封闭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也对其电池车销量增长产生了阻碍。

进入2020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成投产以及先后导入LG化学和宁德时代等新电池供应商,不但提升了特斯拉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对其电池供应商背后的供应链产生了重大影响。

受国产Model 3产销量持续增长带动,LG化学和松下在2020年进入国内动力电池装机电量排名TOP10。LG化学甚至因此超越比亚迪排名第2,仅次于宁德时代,主要供应21700高镍电池。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也从9月开始正式为特斯拉供货LFP电池,并配套Model 3出口至欧洲市场。

特斯拉国产化背后是其零部件国产率不断提升,LG化学和宁德时代给特斯拉电池供货持续增长,为进入这两家企业供应链的中国锂电材料和设备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进而推动中国锂电产业链的发展。

近期,LG化学近日与特斯拉签订合同,将为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Y车型供应NCM电池,且该协议限定了供货范围在特斯拉上海工厂。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LG化学对特斯拉的电池供货占比。

不过,Model Y车型的电池并非由LG化学独家供应,这意味宁德时代也有机会在后期供货国产Model Y。

在国际市场,特斯拉与松下在今年6月签署了一份长达3年的定价采购协议,在2023年之前锁定了超级工厂的电池价格、产能及购买数量等内容,表明双方在电池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得到巩固。

同时,松下宣布将超级电池工厂的产能提升10%,并建设一条新的产线用于生产特斯拉最新推出的4680电池。

很显然,受特斯拉电池汽车销量增长带动,上述三家电池企业的动力电池出货量也将出现增长,进而带动其背后供应链发展,形成特斯拉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效应也对全球电动化产生了一些影响。特斯拉的崛起正在倒逼全球主机厂加速转型电动化,进而将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目前,特斯拉正在加快其德国超级电池工厂的建设,该工厂计划于明年7月投产,开始为欧洲市场生产Model Y电动车,年产量将达50万辆。

在此情况之下,特斯拉的供应商也有可能跟随其步伐落子欧洲,带动上游供应链出海。外媒报道称,松下正在探讨在挪威建设锂离子电池工厂的机会,业内分析认为松下此举或是考虑为特斯拉提供就近配套服务。


文章关键词: 10大趋势看2020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