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聚焦水-能关系,探索突破关键” 绿色和平与中华环保联合会成功举办“水-能”形势研讨沙龙

2020-12-28 16:27:42   来源:   浏览:133 评论(0

2020-12-28 15:41:08 绿色和平

绿色和平将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电力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就中国“水-能”关系与政策研究部门、企业、学者等一起继续深入探索,并将探索成果进行多角度传播。

2020年11月20日,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发起,主题为“聚焦水-能关系,探索突破关键”沙龙活动,在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顺利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韩梦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柴利;牛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廖夏伟;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博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周茜;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宋波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演讲。

机构学术代表、相关专家学者、媒体及企业代表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与会者针对中国水资源与能源发展问题,多方论证与建议,探寻在十四五实现“以水定产”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研讨会上,绿色和平正式发布了由绿色和平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撰写的《黄河流域电力部门虚拟水转移和2030年电源结构优化研究》报告。该报告运用虚拟水工具,从三个方面聚焦分析了黄河流域内八个主要省份的“水-能”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此期待政策制定者和产业主要参与者能建立更加全面、客观的“水-能源-气候”三维统筹概念体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韩梦瑶表示: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全球性缺水重要技术,逐渐成为了中国沿海地区解决水资源稀缺的重要手段。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及应用,随之而来的能源资源的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海水淡化技术作为水资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从多尺度、多方位、多视角开展供需关联以及水-能联动的分析,在未来国际国内海水淡化工程应用推广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柴利表示:整个火电的全产业链条,包括从火电厂的上游,到煤炭的采选与铣削行业,均对水资源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与影响。关注水-能矛盾,必须要从火力发电的全生命周期来分析;此外,还要注意火电用水对于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影响以及水质问题。通过技术手段以及对水资源的整体协调管控来综合的解决火电行业对水资源的影响问题,非常迫切和必要。

牛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廖夏伟表示:中国50%的煤炭资源都分布在黄河流域,但这里水资源量相对紧缺,因此该流域的水-能关系非常紧张。黄河流域发电用水逐年增加,对流域稀缺水资源的影响日趋严重;火电企业面临严峻的用水短缺风险。若黄河流域内的能源产业能加快技术革新,进一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无疑将给中国达成新气候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极大助力。

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宋波表示:生态补偿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火的方法之一。在生态补偿当中就要分清楚依据生态系统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责任与权力划分,划分清楚之后生产个体就会得到收益,消费个体就需要付费,从而把经济体系的外部性捋顺关系。延伸到水资源与能源问题,也可以套用进来,从经济和政策上对“水-能”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博士,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周茜表示:目前气候变化和减排对火力发电的经济影响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对水-能经济影响评价。气候变化在非洲、亚洲这些国家影响非常大,会出现因为冷却水短缺问题,导致内陆火力发电关停的现象。水资源的变化与电力生产是有耦合关联;火力发电冷却水研究,值得行业进行深入的思考。

沙龙现场还进行了自由问答环节,与会嘉宾与观众就演讲中的主题与现实中出现的水-能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提问:我们一直都在讲虚拟水,虚拟水有些水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是进入空气里面,进入空气里面可能会随着降雨再回到本地,这方面的研究有没有人做,我想问一下柴老师?

柴利:据我所知,我们探讨水足迹,经常探讨的是一个周期内、一个区域内,我们经常说蓝水足迹,蓝水足迹就是水耗。至于消失之后会不会变成增加了降雨量,据我们目前好像还没有做,其实这是很好的方向,未来气象学家或者说是搞水温模型应该可以考虑的一个点。

绿色和平将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电力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就中国“水-能”关系与政策研究部门、企业、学者等一起继续深入探索,并将探索成果进行多角度传播。



文章关键词: “聚焦水-能关系,探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