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析”系列沙龙第20期(二) | 中国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与展望

2020-12-11 08:19:51   来源:   浏览:101 评论(0

2020-12-10 13:21:29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张学坤  

当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所做努力和成效直接关系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工业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领域。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国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析”系列沙龙第20期(二)中,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关大博教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的柴麒敏主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禹湘副主任做客煤电沙龙,共同就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与前景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基于全球化的视角,就中国工业未来碳排放趋势,实现碳中和目标等议题进行展望。 我国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现状 “十三五”以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十三五”期间工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以来,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去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都已经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工业是中国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为主要的领域,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直接关系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禹湘表示:“工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积极成效,与我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和采取的有效举措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在工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出台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和绿色发展规划,在政策顶层设计之下,有效地推动了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柴麒敏认为,“十三五”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是促进了传统能源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淘汰落后产能使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另一方面,在新经济发展上,特别是数字经济与绿色化的结合上,在绿色工业、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使我们对“十三五”工业低碳发展印象深刻。 虽然十三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工业领域的碳排放仍占全国的70%左右,因此,未来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对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十分关键。 柴麒敏提到:“工业领域面临的紧迫任务是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远期还要实现碳中和,从碳排放的高点到碳中和,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的变革,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调整。对工业来说,碳达峰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确定时间表,对不同区域和行业分步进行达峰。” 禹湘表示:“因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如果想要尽快达峰,然后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中国的工业去煤化的过程,会比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更为艰难。近年来中国工业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突破,如在新能源、储能技术方面,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面,随着中国工业积极参与全球的科技浪潮,5G、新基建、数字化、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都会给中国工业的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新的动力。” 关大博指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工业的低碳发展是以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源头,由于蓝天保卫战等大气污染治理行动拉动了碳排放治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分为两种路径,一是末端治理,二是能源转型。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能源转型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煤炭使用在2013年达到峰值,随后煤炭使用量逐步下降。从‘十四五’及远期来看,中国应该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目标继续推进工业领域的碳减排工作。” 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举措 经过国际社会多来的努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也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际商业合作交流中,可持续发展是各方关注的重要议题,占据了舆论的主导地位。 碳市场最初是发达国家提出的,是用市场机制把碳当成一种产品,用金融手段、市场经济手段来推动碳交易,以及低碳减排。关大博表示:“我国在碳市场试运行时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其中不仅是成功的经验,也要参考其存在的问题,争取把我国的碳市场交易从机制和运行都做得非常好。” 禹湘认为,推行试点和示范是中国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特色举措,工信部从2016年开始推动工业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百家绿色园区,千家绿色工厂,百种绿色产品以及创建绿色供应链。绿色体系建设不仅局限于工业末端减排,而是从工业生产的源头开始,从产品、园区、企业全过程的来推动工业低碳的发展。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国要引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起到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作用。 柴麒敏指出:“工业领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截至2020年年底,工业排放大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65%左右,工业部门的减排工作着重于两个领域,一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已经连续1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装机量和发电量都占全球第一,2019年专利数占全球的51%,通过规模化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极大的降低了非化石能源成本。另一方面是在制造方面,用较高的排放标准来约束工业产品生产。在为全球提供工业产品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这些产品生命周期的排放。” 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展望 十四五时期六大高耗能行业仍然是中国工业碳排放的关键的领域。如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行业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产业需要尽可能的推动适用型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禹湘表示:“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产业链。在‘十四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费当中应该继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尤其是在高耗能行业中,应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从长远来看,实现工业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今年,我国政府报告提出了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新的技术的应用,对降低能耗推动工业的绿色转型,降低碳排放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柴麒敏对此表示:“我国提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和绿色双轮驱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新基建一方面会消耗一定的能源、增加排放,但也会催生新的需求,运用新技术可以极大的提升能效。从长期来看,新基建可以促进减排效应。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新型基础设施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碳捕获和储存(CCS)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在欧美国家已经到了大规模开发阶段。也是目前工业领域碳汇的主要技术手段。 关大博指出:“大量使用CCS技术在我国电厂没有技术难题,但其关键材料和专利权主要在欧美国家,因此,未来如果将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公共事业,那么这些低碳技术的专利权和使用权应该进一步放开。如果能达成合作,那么我国将能够规模化应用CCS技术,快速降低CCS的价格,这对碳达峰和碳中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约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碳排放也占比达到65%。所以工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走向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中,技术进步非常重要,能源结构的革命也非常的重要。为了实现碳减排的突破性进展,需要我国给予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定前瞻性的政策,也需要市场化的手段和工具。未来在政府的引领下,加上市场的巨大活力,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文章关键词: “中国煤电发展之路辨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