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官煜:“国家智嚢团”把脉,安徽地热开发提速

2020-11-18 16:50:40   来源:   浏览:100 评论(0

2020-11-18 14:21:59 地热能在线   作者: 官煜  

近日,由我国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率队的中科院长三角地区地热考察团来安徽进行了考察,本文为安徽省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官煜根据录音整理的原创考察纪实,独家分享,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 | 安徽省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

官煜

近日,由我国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率队的中科院长三角地区地热考察团来安徽进行了考察。汪院士及中科院杨柏龄原副院长一致评价:“安徽考察活动很成功”。

本次安徽考察活动于2020年11月9日进行,包括座谈研讨、工程考察等,内容详实,成果丰硕。考察团、我省地热各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领导60多人参加活动,多家宣传媒体采访报道。

活动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指导,安徽省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合肥热电集团公司具体承办。


安徽座谈会合影

01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根据主办单位的指导意见,地热专委会就安徽考察活动相关事宜多次向我省相关主管部门汇报,与各有关方面对接沟通。各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涉及地质、能源、暖通、设计及施工等专业的自然资源、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等积极参与。热电集团及地热专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活动的具体布置,对接送站、交通、会场、考察、座谈、研讨、参观及宣传报道等都做到了精心安排并顺利实施。整个活动完全达到了“安全、顺利、成功”的预期要求。

11月9日上午,在合肥滨湖科学城(滨湖新区)召开了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地热考察安徽座谈会,进行了座谈交流,会议直到12点30分才结束。

下午2点,大家乘车前往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进行实地考察,并在3号能源站机房现场就地热区域能源站建设进行了研讨,直到18时,因位于能源站地下9米深处的机房空旷、气温逐渐降低,才回酒店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考察活动。

下午,在考察能源站用户安徽创新馆地源热泵转换工程时,还参观了安徽科技创新成果展,看见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装置、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模型及量子通讯等实物,生动展示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成果,大家留恋忘返,纷纷为我省科技创新成果点赞。

汪院士说:“进行长三角地区地热考察及研究,我是认真的!”。老人家作为86岁高龄的科学家,自始至终全程参加了安徽考察活动,会上总是认真听着与会人员的发言,并不时的记录及对话交流,让与会人员十分感动,从内心敬佩一位老科学家对我国地热事业的执着追求。

据悉,汪院士一行已于13日在上海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调研对接,争取把地热开发写入长三角地区相关的十四五规划中去,做好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热发展的顶层设计。

02

相关方面,广泛参与

座谈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与灾害防治处殷世新调研员代表自然资源厅和与会的安徽代表致欢迎辞,介绍了全省地热工作,并向汪院士及其专家团队长期以来对我省地热勘查及开发利用工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汪院士介绍了中科院长三角地区地热院士咨询项目研究的意义和本次地热考察的背景。并指出,考察团将结合地热利用条件,分析研究地热资源利用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和方向,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意见和建议。此咨询报告成果将报送国办、中办,为国家层面推进长三角地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孔彦龙副研究员主持座谈会。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庞忠和研究员、项目执行负责人介绍了长三角地热院士咨询项目研究的整体研究方案。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官煜教授级高工汇报了安徽地热资源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情况。与会的各单位领导、专家就推进我省地热综合利用,纷纷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到会的长三角地热考察(安徽)团的专家、领导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及中能建地热有限公司等单位。

到会的我省主管部门的领导主要来自:安徽省政协,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能源局,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阜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到会的我省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的专家领导主要来自: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省地质学会、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地源热泵专委会、合肥市新能源协会及合肥热电集团公司等。

考察活动还得到了中国科学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合肥日报、合肥电视台、中安在线及合肥晚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以提高地热开发利用的社会认知度。

03

“国家智嚢团”,把脉指路

汪集暘院士指出,在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长三角地区,针对“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理念,要系统厘清地热资源家底、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提出战略与对策,探索长三角地区地热开发利用新路,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长三角虽不具备滇藏等地的高温地热,但属于中低温地热温泉开发利用的有利远景区,温泉康养旅游、地热供暖(制冷)条件很有利。具有良好的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很适宜广泛应用。


汪集暘院士在安徽座谈会上讲话

中科院杨柏龄原副院长在座谈、研讨时指出:现在我们都在讲能源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全世界现在都在讲,虽然目前总体离开化石能源还不太可能,但是全世界都在进行能源结构转型。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以可再生能源利用就成为目前和今后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应对,从世界人类发展战略层面应对。而地热能开发,我觉得现在是可再生能源中一个发展相对 还不够充分的新兴能源,总体属于起步阶段,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开发利用地热能,应该说地热能是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需要全力以赴利用大家的力量来推进地热开发这件事情。其实地热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作,也比较复杂,涉及的面较宽,更需要从上到下的大力支持。所以汪院士这个长三角地热院士咨询研究,是希望从顶层设计能够对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热开发有所推动,在这件事情的进展上能够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非常感谢安徽的同志们来支持地热开发这件事情。

这次在安徽的考察活动非常成功,大家提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一定会对院士地热咨询报告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大家提岀的一些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早一天晚一天会得到解决。谢谢大家!

汪院士在上午座谈会上做了精彩的总结:安徽考察活动的内容很丰富, 让我了解了很多安徽地热开发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安徽温泉旅游开发的也那么好,六大“汤”,都各有特色,非常好,过去我真没想到。关于安徽浅层地热及中深层地热开发遇到的诸多问题,这些在其他地区也碰到的。比如说资源税的问题,孔彦龙博士最近写了一篇这个内容的文章,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一个总的要求,但是各省市出台的政策不一样,最高的要收到30块钱一方的地热资源税,这是不合适的。文章已投到科技导报了,最近可能会登出来,科技导报的发行面还是比较广的。下面我想讲三点:

一是地热开发需要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最早是说产学研三结合,现在看来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体制是政府主导。我们一直在说地热开发是第二个春天来到了,第一个是1970年李四光部长、教授那时候提倡在全国勘查开发地热资源,当时他80岁了。他说,我这辈子最后还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地震预报;第二个就是倡导开发利用地热。现在有地热“雄县模式”,国家发改委抓住了这个典型,在那里开的现场会,北方地区能够推广的都要推广。北京大兴机场能源规划设计原来没用地热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为零,后来加上了地热等。现在京津冀地区开始对农村推进地热供暖。所以,我想现在不单是政产学研用,还要加上两个,一个金融一个服务,就是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金融也很重要,所以我想,能不能请发改委能源局的同志,在咱们省里会同自然资源、建设、旅游等相关部门,框算一下,就是假如说把全省地热资源全部利用起来,能够增加多少GDP?特别是今年发生新冠疫情以后,地热开发能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还有生态环境效益,我们要的是绿色GDP、不是黑色GDP,绿色GDP增长是政府层面最关心的。我们团队可以配合一起做,只要算一个大数据,比如说浅层地热能增加了多少GDP,中深层地热旅游、供暖制冷增加了多少GDP?讲开发效益,不拿出实际数据来是不行的。合肥现在非常好,有一些新区、新项目正在规划及建设中,适宜地热开发,地热开发必须首先进入规划层面。比如说,新区地热能利用要占到百分之多少?天津有个滨海新区,跟新加坡合作建设一个生态城,当时就提出来地热一定不能少于15%,我们这也可以给个地热利用指标。安徽地表水丰富,如长江、巢湖等地表水源型地热能不能用?能用多少?邻省江苏、湖北地表水浅层地热能开发力度比较大。增加绿色GDP,我觉得这是亮点。

第二是传统化石能源的转型是个大事,安徽淮南、淮北都有煤炭资源,安徽能源肯定要转型。比如说在十四五能源规中,能不能多增加一点绿色GDP、加一点生态环保的内容,我想这个事省里领导肯定高兴。安徽是个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进行建筑供热制冷,是改善民生,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更适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第三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际环境,国际上很关心、关注我国的中低温地热开发利用,我国中低温地热开发利用总量世界第一。去年11月,我国申办成功了2023年在中国召开世界地热大会,主要还是我国的中低温地热开发利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我国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是集中精力把中低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好。

汪院士在下午的地热区域能源站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地热开发要实行“地热+、深浅结合、天地合一、动静结合”。从天上的太阳能、到地下的地热。能源转型及开发利用的终极目标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建议合肥城市供暖制冷可做一个顶层设计,从燃煤到天然气,逐渐最后被地热以及其他新能源代替,这是方向,大势所趋。安徽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到社会需求,其地热等新能源利用的前景是看好的。

浅层地热能,千万不要叫“浅层地温能”,因为温度不是能量,只能叫地热能,有些概念性的语言不严谨不行。

还要“综合利用、梯级开发”。地热利用包括发电、供暖、康养旅游、种植养殖及工业烘干等,要吃干榨尽。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部门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源源不断的把地球热量取出来;同时还可以把多余的热量储存于地下,储热在能源利用上又有大学问,就是取热与储热相结合。我在美国两年,那时候我看到地源热泵还是很简单的,一个小别墅,打二十三米深的井。我国现在不得了,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的建筑供暖制冷都不算什么。我们滨湖新区能源站到底建几个,建多大的规模,你们可以进行科学论证一下。对地下的温度场变化情况,要同步进行监测,对地上的热泵机组能效要进行监测评价,地下地上统筹设计好,施工好,监管好、运行维护好。

04

真知灼见 ,献计献策

省政协常委李益湘指出:近年来,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先后提出了10多份地热方面的建议、提案。这些建议、提案都较广泛的征集了群众的意见建议,说明社会各界对推进全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报有厚望,期待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地热高质量产品。有的建议和提案已转化为政府行动,如:原省国土资源厅在编制“十二五”、“十三五”矿产资源总统规划时,明确提出加大地质勘查基金对地热资源勘查的投入,加大浅层地热能的勘查开发。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在全省16个地级市开展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等。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支持,在《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十四五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今后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方向、政策支持、项目安排等。二是加大科技攻关,解决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技术瓶颈问题。三是继续发挥省地质勘查基金在寻找深部地热的引导作用,探索建立地热市场出让收益率制度,按照开采年度收取资源出让收益。四是拉长地热产业链,扶持龙头企业。抓住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时机,培育地热勘查开发及施工队伍,做大做强地热开发、设备研发等企业。五是加强长三角地热开发信息交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长三角地热产业规模化、健康、持续发展。

省能源局张新华调研员表示:我省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为科学合理的推进全省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我局还专门组织进行了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在政策支持上,我省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方案及规划等,以支持地热开发利用。目前不足:一是地热资源勘查程度低,地热资源家底需要进一步摸清。二是开发利用程度低,与北方省份和邻省相比,我省地热能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三是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地热开发利用为多部门监管,涉及能源、自然资源、住建、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管理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相关基础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缺乏统一性、延续性。今后要坚持走地热能高质量发展路子,重视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全省地热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及规范化开发利用。按照“开门做规划”的要求,集思广益,编制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的地热篇章,希望各位专家多提好的建议。同时,也建议在国家层面上:一是争取明确地热利用所占新能源利用的比例。二是用好政策引导,鼓励使用。三是注重技术创新研究,引领地热发展。

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叶长青秘书长表示:2015年,省住建厅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及国土厅发布了“安徽省推进浅层地热能在建筑规模化应用实施方案。”在《安徽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中要求推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在《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中要求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优先选择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在《安徽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要求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等。在《关于推进安徽省电能替代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加大浅层地热能在新建建筑中推广力度,鼓励应用浅层地热能建设分布式能源站。推动既有建筑应用地源、水源和空气源热泵技术开展供冷供热改造。今后,我省浅层地热能的建筑节能应用还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上,包括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的基础上,系统的做好场地勘查、设计、施工、换热能效、运行维护、监测监管以及能源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因地制宜的探索我省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的路径及模式,而不能照搬北方集中供暖的模式,因为安徽气候夏热冬冷,既需要冬季取暖,也需要夏季制冷。

与会的省内专家就地热资源开发规划,勘查评价,浅层地热能设计及换热能效,浅层地热能工程的施工与监测、监管,水热型地热的矿业权设置及开发管理,温泉康养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地热利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等做了发言,提出的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得到了考察团专家的认同及好评。

05

康养旅游,需求旺盛

省文化和旅游厅崔兰英副处长在座谈会上特别指出:我省温泉康养旅游是有序发展的,编制了十三五温泉旅游发展规划。我省地热温泉资源丰富,目前正在打造有品牌效应的六大汤泉康养旅游区域。一是上汤:位于省会合肥周边的巢湖半汤的温泉群,为高端的商业群体消费者服务。二是香汤:位于马鞍山,与南京、上海较近,适宜休闲度假。三是禅汤:位于九华山等地区,融入佛教文化。四是茶汤:位于大别山地区,盛产六安瓜片等名茶,其中陡沙河温泉小镇荣获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省级旅游度假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等称号,是我省温泉康养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总投资约15亿元,2016年开始建设,既有经济效益还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带动了周边的乡村旅游,帮助农村脱贫致富。五是丽汤:集中分布在黄山旅游区,益于美容养颜,周边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六是药汤:位于皖北地区,亳州是药都,阜阳是中草药生产基地;温泉与中医药结合进行康养旅游,很有特色。存在的不足:一是资源价值认识不够。主要是投资商因为温泉旅游属于长线投资,收益回报较慢,其积极性不高,今年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二是产品供给不足。温泉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产品拓展不够,需要转型升级增加消费,这也是将在十四五温泉旅游规划中需要强化的地方,要把文化植入温泉康养旅游之中。

06

取热制冷,民生工程


地热区域能源站建设研讨会合影

目前,全省浅层地热能供热制冷面积已达两千万平方米,并涌现出一批包括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的示范城市及示范工程。省会合肥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工程面积占全省55%。

下一步,合肥地区的滨湖科学城骆岗生态公园、空港经济区(新桥机场二期)、东部新中心老工业遗址公园、通航通用机场、西部小庙运河新城、中科大省立医院总部、产投健康养老示范工程、新建居民小区等工程,将陆续规划进行“地热+”多能互补的区域能源站建设,助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做出地热能开发的贡献。

同时,我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还存在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地温监测及能效评价欠规范等问题。安徽虽然“坐拥”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还未真正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创新引领还不够,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差距。

下午,实地考察并进行现场研讨的区域能源站,由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位于滨湖科学城滨湖核心区,目前是长三角地区单体最大的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乘电梯来到能源站地下9米深处宽敞的机房里,一座座庞大的热泵机组映入眼帘,浅层地热能新能源及其地源热泵技术正在这里发挥着功效,这个能源站引起了考察团专家的浓厚兴趣。冬季供热时,通过地埋管获取地下岩土中热量为室内供热;夏季制冷时,把室内的热量通过系统管道输入地下,为室内提供冷量。而且,这种技术在地下120米的深度内进行,设计打孔埋管12000眼,不受室外气候环境影响,具有可持续、环保及舒适等特点。是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以浅层地热能为主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的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站,也是合肥对于新能源集中供能的首次尝试,整个能源站规划用户面积500万平方米。能源站全部位于公共绿地的地下,在能源站与地面景观绿化的衔接处。能源站自2019年4月安徽创新馆开馆之日起正式投入运行,运行效果优良。2020年夏季,供能面积已超过40万平方米。截止2020年夏供结束,总计向用户供能超过2500万kwh,试点运行效果良好。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契合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理念。



文章关键词: 官煜:“国家智嚢团”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