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08:40:33 新浪财经 作者: 刘丽丽
可再生能源正在加速进入平价时代,不断有企业提出更乐观的目标。近日,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提出,到2023年,可将“三北”高风速地区风电度电成本降至0.1元/度,发电侧储能度电成本也可实现0.1元/度。
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就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已经真正做到了低于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从之前的用户侧平价上网转变为发电侧平价上网,就算没有补贴的加持,也可以在电力市场上和煤电进行直接竞争。
度电成本0.1元/度到底是个理想的概念,还是真的能落到实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技术和路径支撑?其可行性又有多少呢?
条件是“两个30%”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期间,详细解读了实现风电度电成本0.1元/度的路径。他首先对2023年实现这个目标表示了信心,“这是非常有使命感和挑战性的目标,也是基于数据严密推导出来的。0.1元/度可以实现,当然也有一定的边界条件。”
田庆军表示,首先不能弃风限电,否则就不可能达到0.1元/度。0.1元/度对风机提出了很多挑战。“第一,发电效率需要提升,风机的发电量要比目前多出30%,这一点远景对自己的风机很有信心,通过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实现;第二,风机质量要足够好,要做到20年后还能正常发电;第三,运维成本要足够低,早些年的风机由于质量问题十年后的运维成本非常高,这也是影响度电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第四,开发商对风电场建设成本提出很高要求,要在现有建设成本基础上下降30%。”
他认为,现有EPC造价包含了很多非技术成分,但这些不能代表风电的度电成本。“开发商要精打细算地做,如果再像以前一样粗狂式开发肯定不行,要集约,减少用人成本、土地成本、非技术成本,把风电场做成标准化产品,成本做到最优。”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风资源的条件要满足,所以2023年实现0.1元/度针对的是三北高风速地区。最后,贷款利率和年限需要得到有效控制。融资成本在度电成本里面仍然是前四大要素之一。”田庆军表示,在贷款利率和年限上,需要跟国际接轨,就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开发商成本。
他认为,满足了这些条件,0.1元/度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和可期望值在这里,这个过程需要全行业付出努力,包括上下游企业。”
田庆军表示:“上下游企业中,开发商要在实现0.1元/度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即便整机商把风机的发电量提上去了,如果风电场不经济,也没办法做到0.1元/度。同时,也需要下游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包括金融行业客户共同支持。如果国家进一步减免制造业税收,风机成本就可以进一步下降,就意味着度电成本也可以下降。”
他还提出,风电的供应链、大部件厂家要实现本地化,目前风机主轴承很大程度依赖于进口,价格可议价空间很小。“如果将来逐渐本地化,在中国本地生产、质量过关,也意味着成本下降。”
“三北”仍是主场
据田庆军介绍,现在内蒙风电的发电小时数达到3500小时已经可以实现,只要不弃风限电,在此基础上提升30%发电量没有问题。“现在远景的新风机,叶轮直径已经从156米升级到161米,明年更大叶片的风机也会发布。随着材料进步,叶片会越来越轻。原来的叶片重,对风机载荷压力太大。如果碳纤维等新材料实现全面使用,就可以把叶片重量减轻一半。如果能够实现更大的叶片,就可以提升风机的每千瓦发电小时数。”
他强调,0.1元/度的目标不是凭空造出来的。“两个30%,一是发电量在现有地区提升30%,二是造价降低30%,现在内蒙古等开发条件比较好的地区都已经做到6000元/千瓦左右,未来开发成本还可以再降低30%。风机单位千瓦价格现在已到3000元左右,未来随着风机大型化完全有可能继续降低。所以高风速地区等风资源好的、建设条件好的地方,做大兆瓦可以有效降低风电投资成本、风机成本及建设成本。”
田庆军认为,这些条件其实大都并不苛刻。“唯一边界条件严格一点的,就是对风资源提出一定要求,就当下的技术而言,在6米/秒以下风资源的地区达到0.1元/度的难度确实太大了。但6米/秒以下风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也不用追求0.1元/度,这些地区可以就近消纳,只要在当地就近消纳时有竞争力就可以了。”
关于为什么要追求度电成本0.1元/度,他认为,主要是在“三北”地区要与传统火电竞争。“‘三北’地区的传统火电成本是0.2元-0.3元,而且还有长距离输送成本和一定的储能成本,所以必须设定更高的目标。”
田庆军表示,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要设定不同度电成本目标。“要实现年均5000万千瓦新增风电装机的目标,就需要超低度电成本的强力支撑。”
海上风电还需要时间
“如果海上风电实现平价,那中国风电就没有障碍了。我们把海上风电比喻成风电的珠穆朗玛峰,一旦登顶了珠穆朗玛峰,再爬泰山就都不是事儿。”田庆军这样描述海上风电的难度。
他表示:“如果说中国陆上风资源跟欧洲、拉美的风资源相比有点差距的话,那么海上资源跟欧洲比就是巨大差距。至少中国在“三北”的陆上风资源,跟拉美和欧洲可以抗衡,我们有8、9米/秒的风资源,比如甘肃、新疆达坂城、内蒙等地。中东南部相对差一点,但是我们也能坚持。海上风电则比较难,当我们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时候,资源成为我们一个巨大包袱,需要负重前行。”
他介绍,中国的海上风速从南到北平均是7.5米/秒左右。“风速好的地方,福建、粤东可能能有9米/秒左右,甚至局部地区有10米/秒,差的地方连7米/秒都不到。像辽宁的大连、山东半岛南、江苏的一部分地区,风资源为6.9米/秒左右。”
田庆军还表示,中国的海况比欧洲要复杂得多。“中国的海床,从南到北就像中国的陆上一样,有平原、山地、有戈壁。江苏海底就是大平原,福建、粤东风资源虽然好,但下面全是岩石,开发成本高。”
基于以上的情况,他认为中国未来海上风电可能会逐步实现平价,但不会一次性实现。“陆上风电在中国会大踏步进入平价时代,明年基本上80%地区都会进入平价,而海上风电还需要时间。”
关于海上风电,他比较看好两个区域。“江苏会率先实现平价。江苏的海底是大平原,离海岸线100公里水深也才只有30-50米。所以开发的BOP成本很低。而且江苏风资源在中国属于中等偏上。第二个可以实现平价的是粤东、福建的高风速区域,虽然建设成本比较高,但是基于风资源优势可以建造大兆瓦、大容量的风机,提高发电小时数,降低单位千瓦度电成本。然后慢慢才会到广西、粤西、浙江、山东甚至辽宁这一带。”
田庆军认为,保守估计可能要到2023年,会有一些示范性的海上风场接近平价,还要加上国家配套政策。“现在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近海资源慢慢开发完,要到深远海开发,比较大的投入成本就是海缆,随着海缆的增加,单位千瓦的建设成本会提高。现在行业在跟电网沟通,希望电网把海上送出部分纳入电价体系。这样可以减少开发商建设成本,进而会减少度电成本。海缆在近海风电的建设成本中占10-15%,如果远海开发,这个成本是翻倍涨的。”
对于海上风电,田庆军认为“十五五”期间会进入快速开发的阶段。
他还表示,海上风电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款风机打天下,风机要定制化。“要根据海况、风资源、当地的综合情况定制适合的风机,从风机容量到叶片长度都需要定制。再往未来看,可能就是漂浮式风机。还可以辅助一些新的方式,比如风电制氢、海上牧场、海上钻井、文旅等等产业结合,来有效降低度电成本。传统完全靠电网的方式,未来较难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