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
2020-10-10 11:04: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李洋
导语:近年来,硬科技正成为创业圈、投资圈关注的焦点,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所做的氢燃料就是这样一种硬科技。“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主要是为了展示企业,让更多的投资人、潜在客户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让创业之路不再那么孤单。”
近年来,硬科技正成为创业圈、投资圈关注的焦点,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所做的氢燃料就是这样一种硬科技。“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主要是为了展示企业,让更多的投资人、潜在客户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让创业之路不再那么孤单。”
作为市场上极少在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等“全部件领域”具备“全国产化”和“全面成本可控”的公司,王海峰创立的锋源氢能目前已经实现占电池80%成本零部件自主化。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总决赛上,锋源氢能斩获初创企业组一等奖。
“三清博士”离职创业
创业的道路注定是孤独的,站在聚光灯下的几分钟,往往是数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致力于使用氢燃料电池以零排放、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人类能源需求,这是王海峰坚持多年的梦想。由此,锋源氢能应运而生。
“作为清华人,还是应该有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充满挑战性的创业之路会让我有不一样的人生。”王海峰说道。自1999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以来,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人们对于“三清博士”(指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的高材生)的美好想象。
而在这10年间,王海峰并未按部就班地读完水利系博士,而是果断地将学习方向转变成了自动化专业。在他看来,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电机工程乃至化学工程都有交叉,是个“万金油”专业。
2009年,王海峰博士毕业后,毅然回绝了不少高校给出的教职邀请,“我更想到社会上闯一闯,尝试过一种和学校科研教书不一样的人生。”在同一年,王海峰被IBM中国研究院录取了,从IBM中国研究院研发总监到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再到新能源预测并网解决方案HyREF创始人,他在IBM的工作可谓平步青云。
“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我看到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模式,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但这样的环境留给个人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很可能你的想法就被埋没了。”不安于现状的王海峰选择离开,前往清洁能源跨国公司汉能控股集团担任副总裁、无人机事业部CEO,直到2015年一次长期合作的供货商向他提出了“创业邀约”。也就是在这一年,王海峰成立了锋源氢能技术有限公司。
随后,锋源氢能的蓝图开始在北京、四川等地铺展开来。紧接着,曾经担任当时国内最大燃料公司总经理的王利生、清华大学燃料电池实验室主任王诚,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先后加入了创业团队。
致力核心零部件自主化
近两年,二三线城市“抢”人大战此起彼伏。不少地方政府也向王海峰抛来了“橄榄枝”。而王海峰唯独看重了浙江。“浙江的人才政策、扶持政策,地方政府的信用度和办事效率比较高;加之,这里有我们需要的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于是我们选择了浙江省平湖经济开发区进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使用氢燃料电池发电是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不需要进行燃烧,能量转换率可比燃烧方式提高近一倍,而且加速时间快、几乎零污染、存储没有损耗。最近10年技术突破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项目产业化的前景广阔。 ”王海峰表示,从新能源技术发展路线来看,氢燃料一定是下一代革命性能源产品。
王海峰认为,自主化(国产化)零部件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的有效性,采用国产化零部件做成的发动机装在汽车上路跑出来的数据才是自己的数据,使用国外零部件的发动机要转到国产化零部件,所有测试必须重新做,所有的数据必须重新跑,没有近道可以走。此外,零部件自主化还能带来控制成本等好处。
而锋源氢能技术积累主要来自于清华大学和团队成员之前所积累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的经验。“我们有近70件专利,现在是国内惟一一个零部件材料体系全自主化的电堆公司,石墨板电堆已经量产出货,达到3KW/L,可以说是我们所知道的全世界最高能量密度的石墨板电堆;金属板电堆进一步达到4.5KW/L,超过目前丰田3.1KW/L的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王海峰说。
推动氢能源产业化
目前,锋源氢能在浙江平湖经开区投资的近万平方米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燃料电池量产基地已经建成,国内首条具备全核心零部件量产能力的生产线也已经投产,并与中通客车、开沃汽车、吉利汽车等下游企业开展产业化合作。
从项目产业化开始,王海峰便开始了北京、浙江两地间不停切换的“双城生活”。“我的日常生活简单到甚至可以用两点一线来概括,我们是通过招商的形式,把氢燃料电池电堆批量化生产线落地到了浙江。”王海峰说。
硬科技创业不仅需要实时紧跟工业社会发展需求,还需要下”狠功夫“,准备好坐“冷板凳”。在北京安家的王海峰,选择每月至少抽出两天时间回北京照看家人,尽可能把更多时间和心思放在事业上。在平湖的日常工作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公司到人才公寓“两点一线”之间,通常来说,王海峰早上8点准时到公司,与团队成员探讨新一代产品的研发与迭代以及下一步的技术路线、产品路线等事宜,或者处理一些公司管理层面的琐事,通常工作会持续到晚上8点。
“我们团队中有不少成员和我的处境一样,为了氢燃料电池这份事业背井离乡前往浙江打拼,生活虽然单调却十分有意义,因为创业一直在路上。”王海峰说。
随着“推动加氢设施建设”首次被写进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这也将意味着王海峰所坚持的事业很快会迎来一个巨大的爆发机会。王海峰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发掘种子期的硬科技创新项目,就是抓住国家和产业的未来。
“我们的项目属于硬科技,孵化周期长,前期需要在研发方面不断砸钱,这段期间企业想要盈利很难,我们期待从国家层面、从资本层面鼓励更多的风险投资人能参与进来。”王海峰表示,我国的氢燃料电池已经解决了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技术指标、产品性能方面已经超过了日韩公司,相关产业化工作迫在眉睫,希望国家更加坚定地支持这一领域,争取早日实现我国氢燃料电池的完全自主。